《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piǎo
    miǎo
    hóng
    zhuāng
    zhào
    qiǎn
  • [
    sòng
    dài
    ]
    shì
  • piǎo
    miǎo
    hóng
    zhuāng
    zhào
    qiǎn
    báo
    yún
    shū
    chéng
    sòng
    jūn
    chù
    tái
    西
  • feì
    zhǎo
    lái
    qiū
    shuǐ
    mǎn
    mào
    lín
    shēn
    chù
    wǎn
    yīng
    xíng
    rén
    cháng
    duàn
    cǎo

原文: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相关标签:写景送别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隐约看到一个女郎盛装打扮的倒影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稀疏的小雨不停地下着,路面上泥泞也不多。送你去哪里呢?在戏马台的西边。

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色已经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行人伤感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有《浣沙溪》、《小庭花》等称呼。是一种双调四十二字的词牌,使用五平韵。

缥缈(piāo miǎo):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有一种说法是指随行女仆,另一种说法是指彩云。

君:指颜复和梁先。颜复是颜渊的四十八世孙,被赐予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中有他的传记。梁先,字吉老,通经学,擅长小楷。苏轼在徐州时曾与这两个人交往,并有诗作。

古台:即戏马台,位于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是项羽所建,也被称为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善住在《送中上人归故里》诗中写道:“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词《浣溪沙》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根据《东坡先生纪年录》,这首词是在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创作的。据石声准著《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引用傅藻的《东坡纪年录》的记载,这首词是在元丰元年戊午十二月,送别颜梁之时创作的。虽然这首词没有标注“送颜梁”的标题,但从内容来看,它应该是一首送别词,因此可以推测是“送颜梁”。此外,薛瑞生先生在他的诗集中也有一些在同年九月创作的诗,如《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等,这些诗可以作为证据,确定行者是颜复和梁先。然而,从描述中的“秋水满”和“晚莺啼”来看,时节应该是秋天,而不是十二月。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主要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情感。词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真切动人的感受。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可以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不多。下片则进一步拓展了境界,描述了昨夜的大雨滂沱,使原本干涸的池沼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些景物中,只有“红妆照浅溪”稍微具有美感,其他景物则以灰暗、荒凉为主调。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词中表达了送别之意和伤别之情。

词中还体现了诗人对画的追求。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幅秋景图。这体现了词人对唐代诗人与画家王维的作品的深入体悟,以及对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

最后,词中还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悲伤的描写,表达了词人自己的悲伤。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使词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入。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送别之情和伤别之意。词中还体现了诗人对画的追求和对诗画一律的艺术见解。整首词给人以真实而动人的感受,展现了词人的才华和情感。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花影

宋代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小儿不畏虎

宋代 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虾蟆培

宋代 苏轼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
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
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
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