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原文赏析

  • qīng
    míng
    shì
  • [
    táng
    dài
    ]
    mèng
    hào
    rán
  • chóng
    qīng
    míng
    rén
    xīn
    chóu
  • chē
    shēng
    shàng
    liǔ
    dōng
    chéng
    cuì
  • huā
    luò
    cǎo
    shēng
    yīng
    feī
    dié
    shuāng
  • kōng
    táng
    zuò
    xiāng
    zhuó
    míng
    liáo
    dài
    zuì

原文: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相关标签:清明节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独坐空堂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独坐空堂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dì lǐ):京都。【注】帝里指京都,即唐朝的都城。
茗(míng):茶。【注】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清明即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28年的早春,也就是唐朝开元十六年。孟浩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在这个时候正在西游途中,来到了长安。正巧遇到了清明节,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祭祀祖先和扫墓。孟浩然被这个节日所感动,他即兴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首诗可能是在清明当天或者附近的时间里创作的,它记录了孟浩然在长安的经历和他对清明节的思考。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珍惜。这首诗展示了孟浩然的才华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力,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明即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思和忧虑。诗中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京城清明节的繁忙景象。行车声和柳色勾勒出了东城的翠绿景色,而花落草生、莺飞蝶舞则展示了郊外的生机勃勃。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象中,而是将目光转向自己身旁的孤寂和愁思。他独坐旷室,追忆过去,喝茶代替酒,默默思索。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得以展现。诗人的愁思可能来自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具体是什么,读者可以自行想象。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景象的描绘和诗人内心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 《清明即事》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猜您喜欢

滁州西涧

唐代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楼

唐代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