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道路两旁满地都是枝横叶斜的松竹,山中有一些人家被云雾遮住了。下雪后稀疏的梅树上,不时看到两三朵花。与陶渊明所说的桃花运溪边路上相比,风景好得差不多。
天晚了,酒店里有酒尽管去赊来喝吧,不然晚上天气寒冷,怎么能经受得住。醉酒后匆匆赶路回去,乘坐的马随车而行。我头发已白,容颜苍老,就在这里度过晚年吧。
注释: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博山:《舆地纪胜》江南东路信州:“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
一川:即“一片”或“满地”。
桃源:即桃花源。
不争多:即差不多。一作“不争些”。
晚寒些:一作“晚寒咱”。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后创作的,当时辛弃疾正在带湖闲居。带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辛弃疾在这里远离尘嚣,享受着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和喜爱。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曾经历过战乱和政治风波,多次被贬谪和流亡。带湖成为了他流亡时期的落脚之地,也是他寻求心灵慰藉和创作灵感的地方。
在带湖的闲居生活中,辛弃疾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感受着湖水的清凉和山风的拂面。这些自然的元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用词人独特的笔触,将自己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词中。
这首词可能是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时的一次心情抒发。他或许正坐在湖边的凉亭中,眺望着湖水波光粼粼,思绪万千。他的心中可能充满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也许他正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词可能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总结,也是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的表达。
总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时创作的作品,它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博山道中漫游的情景。上片描写了冬春之交时的博山道上,松竹倾斜,雪后疏梅,白云人家,景色自然优美。作者虚构了一种风格,认为这种景色不亚于桃花源的美丽。下片描述了作者在流连徘徊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于是在旗亭赊酒,醉醺醺地回家。最后,作者感叹自己的衰老,不甘心只以悠游山水为生涯,以此作为结尾,表达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寓意浓郁而淡雅。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简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