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赏析

  • chū
    sài
  • [
    qīng
    dài
    ]
    lín
  • jūn
    yìng
    chàng
    dāo
    huán
    shì
    miè
    chū
    guān
  • zhī
    jiě
    shā
    chǎng
    weí
    guó
    guǒ
    shī
    hái

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相关标签:边塞励志赞美爱国出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边塞诗是于1906年创作的,作者在此之前曾经在日本居住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在回国的途中,作者选择北上游历,特别是在吉林和辽宁一带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观察。在这段旅途中,作者经历了许多事情,也有了很多感悟和感受。为了将这些感悟和感受表达出来,作者创作了这首七言诗。

这首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1906年,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同时,边塞地区也是当时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因为这些地区常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和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选择了边塞作为创作的主题,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思考。

在这首边塞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的旅途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独特氛围。诗中可能包含了对边塞地区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可能表达了对边塞地区人民的关怀和祝福。通过这首诗,作者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边塞地区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希望能够传递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期望。

总之,这首边塞诗是作者在1906年创作的,它是作者在北上游历途中对吉林和辽宁一带形势的观察和感悟的结晶。通过这首诗,作者希望能够表达对边塞地区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传递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期望。 《出塞》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热血豪情和牺牲精神。诗人徐锡麟在这首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拼尽全力,将敌人赶出国土。他强调了出征士兵应该高唱战歌,决心胜利归来。接着,诗人将出征士兵的雄心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排除了其他的想法,强调了为国而死的荣耀。最后,诗人认为尸体归葬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为国牺牲就足够了。

这首诗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诗人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面对清政府的追捕,他坚决拒绝写口供,宁愿被杀,用生命实现了自己在诗中表达的热血豪情和牺牲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怒,展现了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牺牲精神。诗人徐锡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作品。 《出塞》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徐锡麟的照片
徐锡麟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地主绅商家庭,从小在私塾接受教育。他对算术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获得了廪生和副举人的功名。

徐锡麟因常宣传革命思想,对清廷抱有仇视之情。为了避免父亲受到连累,他与父子关系脱离,父亲将一部分财产分给他。这样,他便能够自由地从事革命活动。

然而,徐锡麟的革命活动并不顺利。他曾参与策划起义,但未能成功。后来,他加入了光复会,积极参与反清起义。然而,他在1907年被清廷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同年,徐锡麟不幸去世,年仅34岁。

徐锡麟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宣传和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努力。他的牺牲也成为了革命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继续奋斗。

猜您喜欢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清代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 一作:亦)

始闻秋风

唐代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徐锡麟 的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