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树,送给别人,表示他奢侈浪费。
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指他们通宵达旦地玩乐,直到天亮才熄灭灯火。
香成天闲话:整天闲聊,不务正业。
越女:指洛阳女儿,因为她的美貌如越国的美女。
洗纱:指她在江边洗衣服,表示她贫穷的境况。
《洛阳女儿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中的一句话,用以概括当时贵族女子的形象。全诗描写了豪门女子的奢华生活,包括容貌、住宅、饮食以及夫婿和交际圈的豪华。其中提到的季伦指的是晋代的石崇,他以奢侈著称;赵李指的是汉成帝后妃赵飞燕和武帝时的李夫人,代表皇亲贵族。诗的最后两句突然转折,以越女江头浣纱作对比,强调了贵族生活和社会不公的冷酷批判。这首诗在王维的作品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批判力度。 《洛阳女儿行》简析详情»
享受着舞蹈的乐趣。这里的描写更加细腻,通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洛阳女儿”在豪门阔少的庇护下,过着奢华而放纵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第十九句开始,以“不遇”为转折点,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平和命运的无常。诗人通过对比,将“洛阳女儿”与“不遇之女”进行对比,强调了命运的偶然性。不遇之女即使容貌出众,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生沦于贫贱之中。这里的“不遇”不仅仅指的是没有嫁给豪门阔少,更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讽刺和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女儿”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命运的无常。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魅力和残酷的封建社会中。诗中所蕴含的意义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引发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命运的思考。无论是伤君子不遇,还是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亦或是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