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虽有嘉肴》译文及注释详情»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因为发音相近或者意义相近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词。在古代的政令中,常常使用通假字来表示特定的含义。比如,古代的贤相傅说,他的名字中的“说”字,可以通假为“命”,表示他的聪明才智。另外,古代的皇帝发布的政令中也常常使用通假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古代的通假字在古今有不同的义项。比如,“虽”字,在古代的意义是“即使”,而在现代的意义是“虽然”。又如,“不知其旨”,在古代的意义是“味美”,而在现代的意义是“意义”。这些不同的义项,反映了古代和现代对于字词意义的理解的差异。
古代的通假字还可以出现在成语中。比如,“教然后知困”,在古代的意义是“困惑”,而在现代的意义是“困难”。又如,“然后能自强”,在古代的意义是“勉励”,而在现代的意义是“健壮的,有力的”。这些成语的意义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和现代对于字词意义的理解的差异。
总的来说,古代的通假字在古今有不同的义项,这反映了古代和现代对于字词意义的理解的差异。古代的通假字在政令和成语中的使用,使得古代文献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虽有嘉肴》文言现象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整理补充如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他是西汉时期的官员、学者、礼学家,也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一起学习后苍的《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在汉宣帝时期,戴圣以博士的身份参与了石渠阁论议,并且后来担任了九江太守的官职。
戴圣的主要著作是《礼记》,也被称为《小戴礼记》。这本书被认为是圣人编纂的经典之一。根据《汉书》的记载,这本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戴圣的籍贯地为依据,封他为“考城伯”。这是对戴圣的一种荣誉称号。
关于戴圣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录。但是他作为汉代学者和礼学家的贡献,以及他的著作《礼记》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衡轭 通:衡扼)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