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曾经有过题诗故事的红叶正在流过清澈的御沟,那些观赏秋菊的人都寻欢作乐在歌楼。天空高远深长大雁的身影显得稀少,月亮落下树叶飘零秋山就显得消瘦。又到了冷清清暮秋时候。衰落的柳树陪伴着秋蝉的悲鸣传来一片哀愁,谁能让穿白衣的小吏前来送上解忧消愁的好酒?
注释: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故名重阳。古代在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题红叶”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唐人记红叶题诗故事颇多,比较有名的是范摅《云溪友议》卷十所载之卢渥事。卢渥赴京应举,偶在御沟拾得一枚红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唐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得一人,即红叶题诗者。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寄托闺怨情思或感叹姻缘天定。这里不过是以红叶黄花点明季节,装饰文面。
白衣送酒:指的是晋朝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晋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九月九日于东篱下采菊盈把,闲坐之。未几,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至,即便就饮,酣醉而归。”白衣,指官府给役之人。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此处用衣着代人。
《沉醉东风·重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可能创作于元大德初年的小令。当时,卢挚担任湖南宪使。这首小令的主题是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一天正值暮秋季节,天空高远,气温宜人,自然景物展现出独特的美丽。然而,这个季节也带有一丝凋零的气息。古代文人在这个时节,常常会产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基本上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东风·重九》创作背景详情»
,使人们更能感受到秋天的冷清和孤寂。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愁苦和无知己相伴的忧伤。他说“无人送酒一起解忧”,暗示自己在这个季节里没有人陪伴,无法分享自己的忧愁。年华老去,他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使他更加孤独和苦闷。
整首小令通过描绘“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等具有凄寒、衰败特征的意象,创造出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诗人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描绘景物的技巧,将情景与情感相融合,展现了他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小令以描写秋天的景物为起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相融合,展现了他对孤独和忧伤的体验。
总的来说,这首小令以凄凉的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思考和感慨。诗人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描绘景物的技巧,创造出了一幅凄凉而美丽的秋天画卷,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冷清和孤寂。
《沉醉东风·重九》赏析详情»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他是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在至元5年(1268)中进士,后担任过廉访使和翰林学士职务。他的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被世人称为“刘卢”、“姚卢”。他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等人有交往。他的散曲作品如今仅存小令。他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和《文章宗旨》,并传世了一百二十首散曲。其中一些作品描写了山林逸趣,一些描写了诗酒生活,而较多的作品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现代人有编纂了《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中也收录了他的小令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