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方。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兰陵王·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周邦彦写这首词的心情和背景。在清代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中,这首词被认为是一首送别词。然而,实际上,这首词是周邦彦在离开京华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京华的厌倦,却又对那里的情人念念不忘的心情。他回想起与情人的往来和过去的种种事情,情意绵绵地乘船离开。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周邦彦写这首词的情感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背景知识。 《兰陵王·柳》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以柳树为题材,但内容却是表达了离别之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诗词中常用柳树来渲染别离的情感。词人周邦彦的这首词也是如此,他一开始就描绘了柳树的阴影、柳丝、柳絮和柳条,通过柳树的描绘,将离愁别绪表达了出来。
词中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句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当时正值正午,太阳高悬中天,柳树的阴影笔直地投射在地上;另一方面,在长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着长堤伸展,形成一条笔直的线条。这三个字“柳阴直”给人一种透视的感觉。接着,词人又写到了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美丽,故意飘拂以展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雾看去,更显得朦胧美丽。
以上描写的是词人在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树景色。但这样的景色他已经不止一次见过了,那是为别人送行时所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描绘得十分精细,生动地描绘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站在高堤上眺望故乡,别人的归来触动了他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忧愁与怅惘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上的柳树只顾向行人拂水飘绵,却没有顾及送行的京华倦客。实际上,那个渴望回归却无法实现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加悲凄。
接着,词人将思绪转回到柳树上:“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代驿路上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长亭,每隔五里就有一个短亭。亭子是供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已经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诗表面上看是在爱惜柳树,但深层的含义却是在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感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通过隋堤上的柳树烘托了离别的氛围,中片则抒发了词人自己的别离之情。
《兰陵王·柳》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