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柳》原文赏析

  • lán
    líng
    wáng
    ·
    liǔ
  • [
    sòng
    dài
    ]
    zhōu
    bāng
    yàn
  • liǔ
    yīn
    zhí
    yān
    nòng
    suí
    shàng
    céng
    jiàn
    fān
    shuǐ
    piāo
    mián
    sòng
    xíng
    dēng
    lín
    wàng
    guó
    shuí
    shí
    jīng
    huá
    juàn
    cháng
    tíng
    nián
    suì
    lái
    yìng
    zhé
    róu
    tiáo
    guò
    qiān
    chǐ
  • xián
    xún
    jiù
    zōng
    yòu
    jiǔ
    chèn
    xián
    dēng
    zhào
    huā
    huǒ
    cuī
    hán
    shí
    chóu
    jiàn
    fēng
    kuài
    bàn
    gāo
    nuǎn
    huí
    tóu
    tiáo
    biàn
    便
    shǔ
    驿
    wàng
    rén
    zài
    tiān
    beǐ
  • hèn
    duī
    jiàn
    bié
    yíng
    huí
    jīn
    hòu
    cén
    xié
    yáng
    rǎn
    rǎn
    chūn
    niàn
    yuè
    xiè
    xié
    shǒu
    lòu
    qiáo
    wén
    chén
    qián
    shì
    mèng
    leì
    àn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柳树送别离情兰陵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方。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兰陵王·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周邦彦写这首词的心情和背景。在清代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中,这首词被认为是一首送别词。然而,实际上,这首词是周邦彦在离开京华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京华的厌倦,却又对那里的情人念念不忘的心情。他回想起与情人的往来和过去的种种事情,情意绵绵地乘船离开。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周邦彦写这首词的情感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背景知识。 《兰陵王·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以柳树为题材,但内容却是表达了离别之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诗词中常用柳树来渲染别离的情感。词人周邦彦的这首词也是如此,他一开始就描绘了柳树的阴影、柳丝、柳絮和柳条,通过柳树的描绘,将离愁别绪表达了出来。

词中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句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当时正值正午,太阳高悬中天,柳树的阴影笔直地投射在地上;另一方面,在长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着长堤伸展,形成一条笔直的线条。这三个字“柳阴直”给人一种透视的感觉。接着,词人又写到了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美丽,故意飘拂以展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雾看去,更显得朦胧美丽。

以上描写的是词人在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树景色。但这样的景色他已经不止一次见过了,那是为别人送行时所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描绘得十分精细,生动地描绘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站在高堤上眺望故乡,别人的归来触动了他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忧愁与怅惘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上的柳树只顾向行人拂水飘绵,却没有顾及送行的京华倦客。实际上,那个渴望回归却无法实现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加悲凄。

接着,词人将思绪转回到柳树上:“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代驿路上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长亭,每隔五里就有一个短亭。亭子是供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已经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诗表面上看是在爱惜柳树,但深层的含义却是在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感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通过隋堤上的柳树烘托了离别的氛围,中片则抒发了词人自己的别离之情。 《兰陵王·柳》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周邦彦的照片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

猜您喜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代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