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高高亭子位于虢州城以西,直上千尺与那浮云相齐。
顺着山崖向着山顶登去,群山向下觉得飞鸟更低。
半天空今马儿阵阵嘶叫,游壶美酒本为好友而提;
坐到亭上放眼一望无际,红花绿柳处处莺鸟乱啼,千家万户连着弯弯小溪。
饮洒末醉已听傍晚鸡啼,提笔写诗送别为友离去;
为君题诗啊,哀伤别离,春草萋萋啊,没了马蹄。
注释:西亭子: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李司马: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郡城:指虢州。
盘:盘旋。跻(jī):登,升。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五马:汉时州郡太守用五马驾车。这里指虢州刺史的车马。天半嘶(sī):在半天空嘶叫。形容亭高。
丝绳:指提酒坛的丝绳。玉壶:酒壶。
端倪(ní):边际。
井:古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乡里,家宅。回溪:回环的溪水。
行:行酒。
点笔:以笔点墨。
解携:别离,分手。
萋萋(qī):草木繁盛的样子。
《西亭子送李司马》译文及注释详情»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岑参被任命为虢州长史。虢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岑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虢州长史的职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这首诗是岑参在虢州西山亭子送别一位友人时创作的。西山亭子是虢州西山上的一座亭子,位于山顶,俯瞰着整个虢州的美景。这里是岑参和他的朋友们经常聚会、品茶、赏景的地方。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岑参用他独特的诗歌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他通过描绘虢州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岑参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岑参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唐朝,文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创作出优美动人的诗篇。
岑参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展示了岑参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文学生涯中的一颗明珠,被后人广为传诵和赞美。它不仅是岑参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西亭子送李司马》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七言古诗的解读。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描绘了西亭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对别离的情感。
诗的开头四句写登亭,通过描写西亭的高度和与云齐的特点,展示了西亭的壮丽景色。接下来的两句写登上西亭后所见的景物,通过点示主人身份和描绘群山和飞鸟的壮丽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西亭的高度和壮丽。
诗的中间五句写登上西亭后所见景物。通过描写使君五马天半嘶和丝绳玉壶为君提,点出了送别的主题,并为后面的描述铺垫。接着,诗中使用一“望”字领起,写登亭后所见的景物,包括红花绿柳和莺乱啼,描绘了春天的盎然气息和百花齐放的景象。最后一句“千家万井连回溪”则描绘了山下宁静幽美的田野风光。
诗的后面六句写“送”。通过描写时间的流逝和对友人的留恋,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聚长久的愿望和深厚的友情。最后两句“草萋萋,没马蹄”则以景写情,表达了作者对别离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语句清新优美,意境深远开阔。诗的结构严谨,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以三句为一节,结尾四句皆用三字句,写得挥洒自如,自然流畅。结尾以萋萋春草写别情,既点明题意,又十分优美含蓄。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西亭子送李司马》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