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原文赏析

  • tiān
    ·
    féng
    shēn
    dēng
    líng
  • [
    sòng
    dài
    ]
    wén
    yīng
  • sān
    qiān
    nián
    shì
    cán
    wài
    yán
    juàn
    píng
    qiū
    shù
    shì
    shuǐ
    chuān
    gāo
    líng
    biàn
    shí
    dāng
    shí
    shén
    yōu
    yún
    guài
    cuì
    shī
    湿
    kōng
    liáng
    shēn
    feī
    yàn
    qīng
    tiān
    shǔ
    xíng
    shū
    jiù
    zàng
    chù
  • liáo
    西
    chuāng
    jiǔ
    zuò
    rén
    qiān
    huì
    tóng
    jiǎn
    dēng
    xiǎn
    cán
    beī
    líng
    guī
    duàn
    chóng
    rén
    jiān
    chén
    shuāng
    hóng
    màn
    shān
    qīng
    qīng
    cháo
    yān
    àn
    suǒ
    chūn
    chuán
    huà
    xuān
    sài

原文: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咏史怀古感慨齐天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夏禹光辉的业绩已经超过三千年,眼前只剩下寒鸦几只。倚着秋树默默无言。江河改道,高山变成深谷。在这漫长的三千多年里,幽云从山谷中升起,奇怪的雨水挥舞着鞭子。湿漉漉的萍藻仍然悬挂在梅梁上,趁着夜深人静,它曾经飞入湖底,与凶龙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雁群飞起,把一行大字写在蓝天上。那一行行文字,难道不就是夏禹当年藏在山中的宝贵书篇吗?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也叫做“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都归入“正宫”(即“黄钟宫”)。根据姜词的标准,一百二个字,前后两部分各有六个仄韵。前部分的第七句,后部分的第八句的第一个字是领格,通常用去声。也有前后两部分首句不用韵的情况。

冯深居:字可迁,号深居,江西都昌人。淳桔元年(1241年)中进士,与词人有交往。

禹陵:传说夏禹的陵墓,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靠着会稽山。

三千年事:夏禹在位是公元前2140年,至吴文英在世之年1250年,约为3390年,所以称为三千年事。

高陵变谷:高山变成低谷。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幽云怪雨:指风雨异常。

梁:应该是指禹庙的梅梁。根据《会稽志》记载:梁时修禹庙,“只缺一根梁,突然风雨大作,湖中漂来一根木头,取来当梁,就叫做‘梅梁’。有时会有雷雨,梁就会失去,过一段时间又会回来,水草会覆盖在上面,人们认为它是神灵,用大铁绳系住它,但还是会时不时失去”。

旧藏处:指大禹治水后藏书的地方。《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中记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完毕后,把书藏在这里”。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理宗淳祐元年(1241)的秋天。在这个时候,词人与他的好友冯深居一起登上了禹陵。禹陵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圣皇夏禹的陵墓,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站在禹陵之巅,词人们被夏禹的丰功伟业所感动,同时也深感当时天下的颓废局势。

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君主,他是夏朝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君主。夏禹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伟大的贡献而被后世称为圣皇。他不仅开创了中国的封建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治理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夏禹的丰功伟业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然而,词人们在登上禹陵之后,却看到了当时天下的颓废局势。或许是受到夏禹的伟大事迹的启发,词人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和失望。他们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在这种背景下,词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慨和思考,他们决定通过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

于是,词人们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夏禹的丰功伟业为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词人们对于当时颓废局势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词既是对夏禹的崇敬和敬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呼吁。通过这首词,词人们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期能够改变当时的局势,重振国家的雄风。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吴文英的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叙写方面,他常常将时间与空间交错混杂,使得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他的意思。其次,在修辞方面,他喜欢使用生僻的典故,凭借自己的直觉来修辞,导致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他的意图。但是,如果仔细研读,找到入门的途径,就会发现吴文英的词在表面的“雕缋满眼”、“晦涩”、“堆砌”下,确实有一种灵气存在,并且在立意和取径上也有一份奇思壮采。

这首词的作者冯深居,字去非,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担任宗学谕,因与当时的权臣丁大全发生冲突而被免官。他与吴文英的交往很深。因此,这首词中有很深的含义,可以从冯深居的为人和他与吴文英的交情中推测出来。禹陵是夏禹的陵墓,位于浙江绍兴县东南的会稽山附近,离吴文英的家乡很近。所以可以想象吴文英对禹陵这个古迹名胜怀有一种感情。何况夏禹是一位忧民治水、功绩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理宗时期则任用权佞,国家事务艰难,吴文英在与冯深居一起登上禹陵时,必然有着无尽的沧桑感慨。所以一开始就用“三千年事残鸦外”这七个字,把读者引入苍茫古远的意境。所谓“三千年”,指的是从夏禹时代到南宋理宗时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三”和“千”这两个数字,在直觉上也足以给读者一种久远无极的感觉。而在“三千年”之后又加上一个“事”字,就是说千古兴亡的故事,将会纷至沓来。而接着是“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是指登临时所见到的景象。杜牧的《登乐游原》诗中有句“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这正是“残鸦”给人的感受。至于“外”字,欧阳修的《踏莎行》词中有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这首词而言,残鸦的踪影已经在长空澹澹的尽头消失了,而三千年的往事则更在残鸦孤影之外,于是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就在这七个字中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了苍凉寥漠的感觉。禹王已经不再复生,他的前功也无法寻找,就像残鸦的影子消失了一样,天地变得苍茫。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赏析详情»

赏析二

看,似乎与前文无关,但实际上是对前文的呼应和总结。前文写了禹陵的沧桑和变幻,而这两句则写了现在的景象,岸边停泊着春船,画旗飘扬,喧闹的赛鼓声不绝于耳。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世的繁华。整篇词以禹陵为背景,通过描写禹陵的变迁和自己的感慨,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词人通过对禹陵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乐观。整篇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禹陵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赏析二详情»

宋代诗人吴文英的照片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

猜您喜欢

金陵怀古

唐代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吴宫怀古

唐代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邺都引

唐代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