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夏禹光辉的业绩已经超过三千年,眼前只剩下寒鸦几只。倚着秋树默默无言。江河改道,高山变成深谷。在这漫长的三千多年里,幽云从山谷中升起,奇怪的雨水挥舞着鞭子。湿漉漉的萍藻仍然悬挂在梅梁上,趁着夜深人静,它曾经飞入湖底,与凶龙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雁群飞起,把一行大字写在蓝天上。那一行行文字,难道不就是夏禹当年藏在山中的宝贵书篇吗?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也叫做“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都归入“正宫”(即“黄钟宫”)。根据姜词的标准,一百二个字,前后两部分各有六个仄韵。前部分的第七句,后部分的第八句的第一个字是领格,通常用去声。也有前后两部分首句不用韵的情况。
冯深居:字可迁,号深居,江西都昌人。淳桔元年(1241年)中进士,与词人有交往。
禹陵:传说夏禹的陵墓,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靠着会稽山。
三千年事:夏禹在位是公元前2140年,至吴文英在世之年1250年,约为3390年,所以称为三千年事。
高陵变谷:高山变成低谷。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幽云怪雨:指风雨异常。
梁:应该是指禹庙的梅梁。根据《会稽志》记载:梁时修禹庙,“只缺一根梁,突然风雨大作,湖中漂来一根木头,取来当梁,就叫做‘梅梁’。有时会有雷雨,梁就会失去,过一段时间又会回来,水草会覆盖在上面,人们认为它是神灵,用大铁绳系住它,但还是会时不时失去”。
旧藏处:指大禹治水后藏书的地方。《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中记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完毕后,把书藏在这里”。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理宗淳祐元年(1241)的秋天。在这个时候,词人与他的好友冯深居一起登上了禹陵。禹陵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圣皇夏禹的陵墓,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站在禹陵之巅,词人们被夏禹的丰功伟业所感动,同时也深感当时天下的颓废局势。
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君主,他是夏朝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君主。夏禹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伟大的贡献而被后世称为圣皇。他不仅开创了中国的封建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治理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夏禹的丰功伟业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然而,词人们在登上禹陵之后,却看到了当时天下的颓废局势。或许是受到夏禹的伟大事迹的启发,词人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和失望。他们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在这种背景下,词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慨和思考,他们决定通过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
于是,词人们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夏禹的丰功伟业为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词人们对于当时颓废局势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词既是对夏禹的崇敬和敬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呼吁。通过这首词,词人们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期能够改变当时的局势,重振国家的雄风。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创作背景详情»
吴文英的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叙写方面,他常常将时间与空间交错混杂,使得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他的意思。其次,在修辞方面,他喜欢使用生僻的典故,凭借自己的直觉来修辞,导致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他的意图。但是,如果仔细研读,找到入门的途径,就会发现吴文英的词在表面的“雕缋满眼”、“晦涩”、“堆砌”下,确实有一种灵气存在,并且在立意和取径上也有一份奇思壮采。
这首词的作者冯深居,字去非,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担任宗学谕,因与当时的权臣丁大全发生冲突而被免官。他与吴文英的交往很深。因此,这首词中有很深的含义,可以从冯深居的为人和他与吴文英的交情中推测出来。禹陵是夏禹的陵墓,位于浙江绍兴县东南的会稽山附近,离吴文英的家乡很近。所以可以想象吴文英对禹陵这个古迹名胜怀有一种感情。何况夏禹是一位忧民治水、功绩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理宗时期则任用权佞,国家事务艰难,吴文英在与冯深居一起登上禹陵时,必然有着无尽的沧桑感慨。所以一开始就用“三千年事残鸦外”这七个字,把读者引入苍茫古远的意境。所谓“三千年”,指的是从夏禹时代到南宋理宗时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三”和“千”这两个数字,在直觉上也足以给读者一种久远无极的感觉。而在“三千年”之后又加上一个“事”字,就是说千古兴亡的故事,将会纷至沓来。而接着是“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是指登临时所见到的景象。杜牧的《登乐游原》诗中有句“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这正是“残鸦”给人的感受。至于“外”字,欧阳修的《踏莎行》词中有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这首词而言,残鸦的踪影已经在长空澹澹的尽头消失了,而三千年的往事则更在残鸦孤影之外,于是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就在这七个字中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了苍凉寥漠的感觉。禹王已经不再复生,他的前功也无法寻找,就像残鸦的影子消失了一样,天地变得苍茫。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赏析详情»
看,似乎与前文无关,但实际上是对前文的呼应和总结。前文写了禹陵的沧桑和变幻,而这两句则写了现在的景象,岸边停泊着春船,画旗飘扬,喧闹的赛鼓声不绝于耳。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世的繁华。整篇词以禹陵为背景,通过描写禹陵的变迁和自己的感慨,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词人通过对禹陵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乐观。整篇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禹陵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赏析二详情»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