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文赏析

  • zhèn
  • [
    qīng
    dài
    ]
    sōng
    líng
  • kāng
    nián
    liù
    yuè
    shí
    zhèn
  • shì
    xià
    fāng
    biǎo
    xiōng
    zhī
    duì
    zhú
    yǐn
  • wén
    yǒu
    shēng
    leí
    dōng
    nán
    lái
    xiàng
    西
    beǐ
  • zhòng
    hài
    jiě
  • é
    ér
    àn
    bǎi
    jiǔ
    beī
    qīng
    liáng
    chuán
    zhù
    cuò
    zhé
    yǒu
    shēng
  • xiāng
    shī
  • jiǔ
    zhī
    fāng
    zhī
    zhèn
    chū
  • jiàn
    lóu
    fáng
    shè
    ér
    qiáng
    qīng
    zhī
    shēng
    ér
    háo
    xuān
    dǐng
    feì
  • rén
    xuàn
    yùn
    néng
    zuò
    shàng
    suí
    zhuàn
  • shuǐ
    qīng
    zhàng
    míng
    quǎn
    feì
    mǎn
    chéng
    zhōng
  • shí
    shǐ
    shāo
    dìng
  • shì
    jiē
    shàng
    nán
    luǒ
    jìng
    xiāng
    gào
    bìng
    wàng
    weì
  • hòu
    wén
    mǒu
    chù
    jǐng
    qīng
    mǒu
    jiā
    lóu
    tái
    nán
    beǐ
    xiàng
    xiá
    shān
    liè
    shuǐ
    xiàn
    xué
    guǎng
    广
    shǔ
  • zhēn
    feī
    cháng
    zhī
    biàn

原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地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七时至九时,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临淄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原因。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
戌刻:晚7时至9时。
稷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倾斜:倾斜。仄,通“侧”。
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
溲溺:小便。
缓颊:犹松嘴。
一何:多么。 《地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次地震是蒲松龄所描写的历史事件,被称为“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也就是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5级,震中位于临淄西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莒梁和郯城一带。临淄是一个受到破坏的地区。 《地震》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地面开始震动,家具摇晃,酒杯倾覆,人们惊慌失措。随着地震的加剧,房屋倒塌,人们无法站立,只能随地转侧。河水倾泻,鸡犬惊叫,形势更加紧张。在震后,人们裸体聚集在街上,互相交流,忘记了自己的衣物。地震造成了水井倾斜,楼台易倒,山峰崩裂,河水陷入地下。这场地震的破坏程度令人震惊,作者通过耳闻揭示了地震的真实情况,让人感叹不已。



整篇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通过五幅画面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地震的全过程。从地震发生到发展,再到高潮和缓和,最后的终结,每一幅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而最后的“夺儿图”则进一步强化了第四幅画面的思想。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感性和绘画性,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与破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康熙七年间山东发生的大地震的情况,还能够欣赏到作者对于地震的细腻描绘和独特的艺术处理。这篇文章以其清晰的描写和完整的结构,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才华和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 《地震》鉴赏详情»

清代诗人蒲松龄的照片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在19岁时,他应童子试,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后来他成为补博士弟子员。然而,他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

由于生活所迫,蒲松龄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的邀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他在这里舌耕笔耘近40年,直到1709年才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蒲松龄因病逝世,享年76岁。

蒲松龄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以奇闻异事为题材,描写了各种神怪、鬼魂、妖精等超自然现象,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山市

清代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夸父逐日

先秦 佚名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酒徒遇啬鬼

未知 佚名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
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
”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
”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
”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
”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
”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
”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
”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
”嗜酒者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