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杼,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兹以姜词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亦有前后片首句有不用韵者。
丙辰岁:宁宗庆元二年(1196)。
张功父:名镃.张俊孙,有《南湖集》。张达可,张链旧字时可,与达可连名,疑是兄弟。
裴回:即徘徊。
中都:犹言都内,指杭州。
庾郎:指庾信,曾作《愁赋》,今唯存残句。
铜铺:装在大门上用来衔环的铜制零件。
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砧杵(zhēnchǔ):捣衣石和棒槌。
候馆:迎客的馆舍。
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豳(bīn)诗:指《诗·豳风·七月》,其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
漫与:率意而为之。
写入琴丝:谱成乐曲,入琴弹奏。姜夔自
《齐天乐·蟋蟀》译文及注释详情»
姜夔的这首词是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创作的。在这之前,张功父已经写了一首《满庭芳·促织儿》,描写了细腻如丝发的景物,将其形容得十分精妙。而姜夔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创造了全新的意境。 《齐天乐·蟋蟀》创作背景详情»
,情绪激荡。这里的“曲曲”形容屏风上的山水曲折多变,与思妇的情绪相呼应。她独自一人,夜晚的凉意更加凸显出她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是对现实的讽刺。词人以“帝王”、“儿童”来代指当时的统治者和人民,暗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漠不关心。帝王们只顾享乐,儿童们只知玩乐,而对于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却视而不见。这种对比使整篇词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姜夔的《听蟋蟀》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照,展现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使整篇词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深度。
《齐天乐·蟋蟀》赏析一详情»
这篇赏析二主要讲述了一首以歌咏蟋蟀而著名的词篇。词中通过蟋蟀的鸣声,将诗人、思妇、客子、被幽囚的皇帝和捉蟋蟀的儿童等人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词中不仅表达了自伤身世的喟叹,还揭示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观实。词的写法有两个特点:富有音乐性和富有层次性和节奏感。富有音乐性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这首词后,除了进入词的意境,还能获得音乐上的美感享受。作者从蟋蟀的哀鸣声中获得灵感,通过艺术构思将各种声音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听到或联想到夜晚的各种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简单的摹拟或再现,而是作者通过诗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音乐形象。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将词中的各种音响形象谱成乐曲的意图,说明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姜夔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于谱曲,这也为词中音乐性的展现提供了基础。 《齐天乐·蟋蟀》赏析二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