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注释:
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黄莺在叶子间筑巢)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指西湖上的一座桥)
西泠:西湖桥名。(指西湖上的一座桥)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地名)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地名)
“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指白鸥因愁而白)
《高阳台·西湖春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词以描写西湖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国家破败和家庭失散的悲伤情感。开头三句描写了美丽的景色,突出了国家破败的凄凉感。接下来的两句“能几番游”表达了朝不保夕的无尽哀愁。下半部分的“当年燕子知何处”暗指了国家易主的悲愤之情。接着,词人倾诉了个人的悲伤和哀怨,不再追寻过去的快乐,听到鹃啼更加让人心碎,痛苦难以承受。整首词凄凉而忧郁,尤其是两个“怕”字,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对所见之物的伤感和无奈之情。 《高阳台·西湖春感》简析详情»
红尘客,何处是归程?”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人听说了新的悲愁,也来到了鸥边,意味着他已经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亡国之痛。“鸥边”指的是西湖边上的鸥鸟栖息之地,也是词人此行的目的地。接下来的几句“烟波浩渺,翠岛依稀”,写出了西湖的美景,但却被亡国之痛所掩盖。“烟波浩渺”形容湖水的广阔,而“翠岛依稀”则描绘了湖中的小岛,但这些美景已经无法让词人感到欣喜。“烟波浩渺,翠岛依稀,何处是归程?”这句话的重复,更加强调了词人对归国的渴望和迷茫。
最后两句“烟波浩渺,翠岛依稀,何处是归程?”是整首词的高潮和结尾,也是词人对亡国之痛的深刻表达。通过描写西湖的美景和亡国之痛,词人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词以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美景,但却透露出了亡国之痛的深刻哀愁。通过对比昔日繁华和现实的荒芜,词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之痛的痛苦。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高阳台·西湖春感》鉴赏详情»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