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
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
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
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
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
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
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注释:
杵:筑土的木锤。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
萧疏:稀疏冷落。
《筑城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国势日渐衰落。淮河以北地区一直被金人占领,南宋始终未能收复。与此同时,蒙古在漠北崛起,并开始入侵南宋。作者对祖国的命运深感关切,但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最终被贬斥出守外郡。在作者出守外郡的途中,他经过边疆地区,目睹了人民因官府强迫筑城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这一切激起了作者内心的愤怒和悲痛,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作。 《筑城行》创作背景详情»
筑城的人民,原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但现在却被迫离开了。这种情况下,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筑城前后的景象进行了对照,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整首诗的结构非常巧妙,通过前六句描写筑城的情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筑城过程中的喧嚣和繁忙。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将人声、杵声、烧窑、斫木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在第五、六句中,诗人通过描写监工酷吏的凶相,暗示了筑城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除美官”,揭示了官僚政治的腐败和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
在最后四句中,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筑城带来的后果。从“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可以看出,筑城使得原本广阔的野地变得密集起来,城堡林立。然而,城堡中却没有人的身影,这暗示了人民已经离开了。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筑城运动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筑城运动的揭露,展现了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将读者带入到筑城的现场,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喧嚣和繁忙,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中的黑暗和不公。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筑城行》赏析详情»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的领袖,也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其词风豪迈慷慨。他是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
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他在辞赋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倡以意境为主导,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他的辞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时事为主题,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
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慷慨著称,他的词作则更加富有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他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他的词作在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克庄的诗论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观点,强调诗歌和词作的表达功能。他还提出了“诗以意为主,辞以文为辅”的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辞藻的运用。他的诗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刘克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187年和12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