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装束,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注释: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装束:整理戎装,打扮。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塞下曲·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塞上》是一首描写唐代边塞生活的诗歌,与其他边塞诗不同的是,它展现了壮丽的西北风光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诗中通过描写将士们的外貌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他们善战的能力和为国家献身的决心。诗中还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马群在绿草地上奔跑,展现了辽阔的背景。诗中的“燕歌”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包含了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最后一句“牧马群嘶边草绿”与其他描写边地景色的诗句相媲美,展现了边地的生机和美丽。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豪情激昂的语言,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塞下曲·其一》点评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