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妍华(yán huá):喻梅花美丽姿色。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华妍:同“妍华”。
《西江月·咏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十一月,当时的主人公是东坡,他已经61岁了。在绍圣三年七月十五日,东坡的侍妾朝云去世了。为了表达对朝云的哀思,东坡写下了两首梅花词之一的《西江月》。 《西江月·咏梅》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描述了梅花盛开的背景,通过描绘七个景物,如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出梅花的鲜艳迷人。同时,词人还用“倒绿枝寒凤桂”来形容梅花的形态,如同一只幺凤般美丽。此外,词人还提到了朝云,她是词人最宠爱的妻妾,来自杭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词人对朝云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则写梅花的凋谢,也是对朝云逝世的悼念。词的开头两句再次描述了梅花的盛开,以及幺风与梅枝同绿的景象。鲜艳的梅花映照在透明的水波中。接着,词人通过六个景物,如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衬托出梅花凋谢和朝云逝去的凄凉气氛。特别是“微香”二字,暗示着梅已谢,朝云也已远走,进入另一世界。整首词中,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通过梅花的象征意蕴,塑造了朝云的形象。
这首词采用了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词人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这种文体写作难度较大,但词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整首词通过梅花与朝云的互喻,表达了词人对朝云的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西江月·咏梅》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