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原文赏析

  • chéng
    mài
    驿
    tōng
    cháo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shì
  • juàn
    chóu
    wén
    guī
    yáo
    yǎn
    míng
    feī
    cháng
    qiáo
  • tān
    kàn
    bái
    héng
    qiū
    jiào
    qīng
    lín
    wǎn
    cháo
    shēng
    lǎo
    hǎi
    nán
    cūn
    qiǎn
    yáng
    zhāo
    hún
  • yǎo
    yǎo
    tiān
    chù
    qīng
    shān
    shì
    zhōng
    yuán

原文: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相关标签:羁旅思乡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个疲倦的居住在他乡的人听到回乡的路遥远,心中充满忧愁,独自行走。突然,他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一座跨水的长桥。我的视线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退去,只剩下一片青葱的树林逐渐被暮色所覆盖。

我余生已经不多了,势必将老死在这个偏僻的海南荒村,天帝可能会派遣巫阳来召回我的游魂吧。高飞的鹘鸟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天空和苍莽的原野的交汇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就像一丛黑发,那里正是中原故地啊!

注释:澄迈驿:设在澄迈县(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一座位于澄迈县西部的建筑,是驿站上的建筑。

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

帝:天帝,巫阳:古代女巫的名字。这里借用天帝来指代朝廷,借用招魂来指召回。

杳杳:这里表示无影无声的意思。鹘:一种鸟鹰。中原:可以泛指故国的河山。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五月受命从儋州迁往廉州的情景。苏轼于六月二十日渡海,途中经过澄迈时创作了这两首诗。据近人陈迩冬定,这组诗是苏轼在元符三年在澹州为琼人姜君弼题写的(见《苏轼诗词选》注)。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飞翔,心情愉悦,忘却了时光的流逝。而“青林没晚潮”一句,则以景物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转,也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惜和对时光的感慨。



最后两句“自怜短发未招人,惟有江南忆故园。”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自称“短发未招人”,表达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无依无靠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他年少离乡的遭遇。而“江南忆故园”一句,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江南地区素以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而闻名,对于诗人来说,故园的美好回忆成为了他在异乡中唯一的慰藉。



整首诗以抒情写景的方式,通过描绘诗人的心境和对景物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愁苦和对美好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唐代 李白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代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连州阳山归路

宋代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