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赞扬汤朝美堂堂正正的把“进谏之剑”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冲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了他的政见。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遭到了贬谪,到偏僻荒蛮的地方去受苦。汤朝美还是要做官的,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想想自己的处境只能付之一笑。两只手没有用处,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在忧愁中度日,头上长出来白头发,醒来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
注释: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金阕:均喻指宫廷;
万里蛮烟瘴雨:指汤朝美贬新州事。新州,即今广东新兴县,在当时被认为是僻远蛮荒之地。
政:同“正”。此借用东晋谢安语。《世说新语·排调》: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未应”两句:自谓英雄无用武之地。蟹螯(áo)杯:喻指饮酒吃蟹。
老子:指老了之后。
栽:喻指将白发一根根的拔掉。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四十二岁时的情景。当时,他因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而被削职,之后他回到上饶的带湖闲居。在那里,他遇到了汤朝美,两人的处境相似,都受到了打击,而且他们志同道合,因此产生了相濡以沫的情感。起初,辛弃疾写了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盟鸥)的词,汤朝美以同样的韵脚和他和谐地和词。之后,辛弃疾再次使用了相同的韵脚,写了这一阕词作为回答。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创作背景详情»
)不振,朝政腐败,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辛弃疾感到无奈和愤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坚持和反抗。他笑着说,虽然我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但我可以用我的才华和酒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词以朝堂政治为背景,通过描绘朝美的遭遇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友人的鼓励。上片通过对朝美的描述,展现了朝堂的荣宠和忧患,以及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鼓励。下片则转向了作者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乡居的冷落景象和自嘲的笑容,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幽愤和无奈。
整首词情感丰富,变化多端。通过对朝堂和乡居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友人的鼓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整首词以朝堂政治为背景,通过描绘朝美的遭遇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友人的鼓励。上片通过对朝美的描述,展现了朝堂的荣宠和忧患,以及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鼓励。下片则转向了作者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乡居的冷落景象和自嘲的笑容,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幽愤和无奈。
整首词情感丰富,变化多端。通过对朝堂和乡居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友人的鼓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