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歌女们刚刚学会化妆,正是在妙龄芳华的年纪。歌女们的嫣然一笑,让阳城、下蔡二县的官员们着迷。请求田君莫唱人生短暂事难圆之歌。
在很薄的纱帐中,吹笙的歌女散发出轻飘的香气。月夜下,在庭院中击节跳舞的歌女们舞姿迷人。一曲唱罢,那红色的水袖垂罩着一双七寸金莲。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田待制:据《苏轼文集》卷三八记载,田待制当是楚州知守田待问,又名田仲宣,海州沭阳(今属江苏省)人。小鬟(huán):小女孩的发髻,这里代指歌女。
画鸦:指妇女在额上涂鸦黄。
阳城下蔡困嫣然:意谓阳城、下蔡的人都被美人的嫣然笑容所迷惑。阳城、下蔡,战国时楚国的两个县名。困,迷惑。嫣然,娇媚的笑态。
凭:请求。短因缘:意谓人生苦短。
雾帐:很薄的纱帐子如雾朦胧,故名雾帐。嫋嫋(niǎo):轻飘缭绕的样子。
霜庭:日月光照下的庭院。按舞:击节跳舞。月娟娟:月光照耀着歌女柔美的姿态。
双缠:古时陋习,女子用布帛缠住双脚,以为脚缠得越小越美,美其名曰“七寸金莲”。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当时,文学家苏东坡正在前往泗州的途中,途经楚州时,被当地的太守田待问热情款待。在一次宴会上,东坡与田待问一起畅饮言欢,歌舞助兴。在这个欢乐的氛围中,东坡写下了这首《浣溪沙》作为赠送给小鬟和歌女的礼物。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苏轼的《赠田待制》一词进行的解读。全词以田待制的歌女们为主题,上片主要描写了她们的美貌和娇媚,以及对她们容貌的倾倒和迷恋。下片则描述了她们迷人的舞姿,通过描写雾帐中吹笙的场景和月夜庭院中的舞姿,展现了她们如仙女般的形象和高雅的艺术美。整篇词语言轻快,意境高超,通过赞颂田待制的治绩、风流和闲居生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叹,并呼吁以高雅的艺术生活来排遣政治愁闷。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