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哭刘尚书梦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42年写下的作品。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好友刘禹锡去世的悲痛之情的表达,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思考和担忧。
公元842年,是唐朝武宗会昌二年。在这一年,白居易得知自己的好友刘禹锡去世的消息,他感到异常悲痛。刘禹锡是白居易的老战友,两人志同道合,曾经一起为国家和人民奋斗过。因此,刘禹锡的离世对白居易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去世感到深深的痛惜和惋惜。他认为刘禹锡的离世不仅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刘禹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务和文学创作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离世意味着国家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官员和文化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刘禹锡也是白居易的知己和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分享过人生的喜怒哀乐,共同追求理想和梦想。刘禹锡的离世让白居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在七月写下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这两首诗是他对刘禹锡的追思和悼念之作。通过诗歌,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刘禹锡的深深思念和对他离世的痛心。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刘禹锡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担忧和忧虑。这两首诗以其深情和真挚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白居易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对刘禹锡的一份深情告别。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梦得的友情比喻为两绸缪,表达了他们友情的深厚和长久。诗中描写了他们共同的遭遇和困境,以及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学追求。诗人称赞刘禹锡为杯酒英雄,表达了他对刘禹锡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禹锡去世的悲痛和怀念之情。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刘禹锡的祝福和希望,希望他在地下继续享受幸福和快乐。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描写二人的友情和对刘禹锡的悼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