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激情地投入到音乐中,与乐曲相应相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舞蹈表演。整首诗通过对舞者的动态描写和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展现了舞者的精湛舞技和激情四溢的舞姿,给人以生动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的创新之处在于摈弃了传统的外形描写,而是通过动态的描绘来传达舞者的神韵和情感。诗中的一二两句以简洁的笔墨,通过描写绮袖和花钿的转动,展现了舞者舒展自如的双臂和飘舞的裙裾,给人一种忽忽的风声和婀娜的舞姿的感觉。通过连续使用四个动词,诗中也呈现出了强烈的急速律动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场中。
后两句则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传达情感。诗中的柱和危弦形容了舞蹈与音乐的紧密结合,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也仿佛受到了感染,活跃而生动。诗中的“依”和“赴”展现了舞者随着乐曲的起伏和节奏变化而调整舞姿,形成了变化无穷的舞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舞者的动态描写和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展现了舞者的精湛舞技和激情四溢的舞姿,给人以生动的艺术享受。与其他南朝文士的作品相比,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别出机杼,不落窠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咏舞诗》鉴赏详情»
王暕(公元477年—523年),字思晦,出生于宋顺帝升明元年,死于梁武帝普通四年,享年47岁。他是琅邪临沂人,年幼时就展现出成人之风神。弱冠之年,被选为淮南长公主的夫婿,担任驸马都尉,并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在天监中,他历任吏部尚书和国子祭酒。尽管家世显贵,但他与世隔绝,无法关注寒素之事,因此被众人认为是刻薄之人。后来他以左仆射的身份退休,并因突发疾病而去世,被追谥为靖。王暕著有文集二十卷,传世至今。(《隋书志》记载为二十一卷,但此处参考《两唐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