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死麕的鉴赏:用“朴樕”联绵词之阐释及

鉴赏:用“朴樕”联绵词之阐释及
“朴樕”是一个联绵词,也可以写作“朴遬”。根据毛传的解释,“朴樕”意为“小木”,而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为“小樕树”。这个词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且丛生。其中,前者见于《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的注释,后者见于《尔雅·释木》邢昺的疏解。除了可以写作“朴遬”外,“朴樕”还有一些变体词,如“扶苏”、“扶胥”等。根据张永言的说法:“广义上讲,灌木丛生的样子可以称为‘朴樕’,枝叶花朵丛生的样子可以称为‘扶疏’,鸟羽和兽毛丛生的样子可以称为‘朴樕’或‘扑朔’;由于灌木、枝叶、羽毛丛生的样子,还可以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整齐、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整齐可以称为‘朴樕’,人委琐不整饬可以称为‘仆遬’。”根据朱广祁在《诗经双音词论稿》中的统计,像“朴樕”这样的联绵词在《诗经》中大约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由两个音节的拼合组成的单纯词,即用两个音缀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词。郑玄在《诗谱序》中引用了《虞书》的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结果。换句话说,联绵词的产生是为了修饰音节的需要。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樕”的上古读音应该是boksok。根据李先生在《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尾韵》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入声韵,由一个音节演变成了两个音节;第二个音节的声母s实际上是第一个音节韵尾的遗存。也就是说,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实际上是从第一个音节借来的;从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实质上是音节的延长。正是为了声音的和谐,创造了像“朴樕”这样的联绵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其更加自然生动。


诗文: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相关标签:诗经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