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
这首词是在词人客居合肥赤阑桥时创作的。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历经战乱,民生凋敝,景物荒凉。而在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却显得一片凄凉。词人对此感慨万分,通过描绘生机勃勃、依依夹道的杨柳来对比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了各种慨叹之情。
夏承焘先生评价说:“这首词以柳色为起点。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为嫩绿,时序已经从早春过渡到暮春,‘明朝又寒食’,正好点明了暮春的时节。下半部分的词以怀念春天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结尾的‘池塘自碧’只用了四个字,概括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整首词上半部分的‘马上单衣寒恻恻’,表达了漂泊无依的感觉;下半部分的‘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则表达了迟暮之悲。”(《姜白石词校注》)这种漂泊和迟暮的感觉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产生的,也暗含了一种对家国之痛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需要细细品味。
这首词通过对合肥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以杨柳的生机勃勃和依依夹道来对比空城巷陌的荒凉,表达了对战乱和民生凋敝的感慨。词的下半部分则以怀念春天为主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迟暮的忧伤之情。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词人的情感与特定的地点和时代相结合,使读者在品味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