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诗人元稹的照片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轶事典故

年)参加了吏部考试,但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未能及第。元稹对此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无法给崔莺莺一个好的婚姻,于是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然而,命运却让他们再次相遇。贞元十七年(801年),元稹被任命为江州司马,而崔莺莺的父亲正好是江州的知州。两人再次重逢,感情重新燃起。元稹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表达了对崔莺莺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顺利发展。元稹的妻子韦丛得知他与崔莺莺的私情后,非常愤怒,要求元稹与崔莺莺断绝关系。元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只能无奈地与崔莺莺分手。



尽管如此,元稹对崔莺莺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他在后来的诗作中多次提及崔莺莺,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而崔莺莺也在《莺莺传》中写下了对元稹的思念和对他的赞美。



元稹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美满的结局,但却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他们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并成为了《西厢记》的蓝本,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他与白居易和崔莺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情和合作,展示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理念和追求。他们互相鼓励和赞美,共同提倡新乐府,为唐代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元稹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尽管最终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经典,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元稹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诵。他与白居易和崔莺莺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友情和爱情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多彩。 元稹轶事典故详情»

人物生平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洛阳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他的家族祖先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元稹的家族在东都洛阳已经居住了很久,他的五代祖元弘曾担任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曾担任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是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则是南顿县丞,父亲元宽则是比部郎中和舒王府长史。

元稹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他的父亲元宽在他八岁那年因病去世,留下了他和他的母亲郑氏。尽管母亲柔弱,但她扛起了元稹上学的责任。元稹聪明才智,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在15岁时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并且成功通过了考试。23岁时,他登上了吏部科,成为了校书郎。28岁时,他参加了“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并且被授予了左拾遗的职位,官职为从八品。早年的元稹和白居易一起提倡了“新乐府运动”,后来被后人称为“元白”。

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年仅15岁的元稹以明两经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科。唐代的科举考试项目很多,但报考人数最多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科相对较难,只有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二的人能够通过考试。明经科相对容易一些,通过率更高。元稹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获得功名,选择了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并且成功地通过了考试。然而,尽管他考中了进士,但他一直没有被任命官职,一直闲居在京城。但他并没有停止努力学习。家中的藏书为他提供了广泛阅读的机会,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培养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他开始阅读陈子昂的《感遇》诗和杜甫的数百首诗,开始大量创作诗歌。

贞元十五年(799年),年仅21岁的元稹居住在蒲州,初次仕宦于河中府。当时,蒲州正处于驻军骚乱之中,局势不稳。元稹借助朋友的力量保护了他的远亲,使他们免于危险。骚乱平息后,他与一个家族的少女相爱。然而,不久之后,元稹被功名所牵引,决定返回京城参加应制科试。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他在中书判的帮助下成功通过了考试。这次考试是为了选婚高门,元稹希望通过考试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被选中娶了一个高门的女子为妻。

元稹的家族背景和早年经历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家族世代为官,这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了政治和文化的氛围。他的早年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努力学习和追求功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稹人物生平详情»

创作风格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对杜诗情有独钟。他的诗歌风格受到杜甫的影响,但他能够将杜诗的风格变得更加华美、浓烈,同时又保持了平淡明快的特点。他的诗歌细节描写真实动人,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他的乐府诗在元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他的乐府诗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与刘猛、李余合作的《古乐府诗》则通过借古题创新词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他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也被列为乐府类,含有讽谕之意,与《长恨歌》齐名。他的叙述详密,优美自然。元代诗歌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描写男女爱情,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的泛泛描写。他的悼亡诗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韦丛而写的,《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他的作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和《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都是在白居易的原韵上进行创作,韵同而意殊。这种做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容易产生流弊。除了诗歌,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调高雅,为后人效仿。他的传奇作品《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被誉为唐代传奇中的名篇。后来的戏曲作者根据他的故事人物创作了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元稹还自编了多种诗集、文集和与友人合集。他的主要诗集《元氏长庆集》收录了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新旧《唐书》本传中找到。现代学者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创作风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