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陈琳的照片
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确切的考证,但知道他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大约与孔融年龄相当。

在汉灵帝末年,陈琳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当时何进因为要诛杀宦官,召集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经劝阻,但是何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事败并被杀害。

后来,董卓肆意妄为,洛阳陷入混乱,陈琳逃到冀州避难,并加入了袁绍的幕府。然而,袁绍失败后,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欣赏他的才华,没有追究他的过去,而是任命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并与阮瑀一起负责管理记室。后来,他又被调到丞相门下担任督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陈琳与刘桢、应玚、徐干等人同时染上了疫病而去世。

陈琳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原本有一部10卷的集子,但已经失传。明代的张溥辑有一本《陈记室集》,收录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轶事典故

袁绍当时势力强大,渴望夺取天下,成为皇帝。为了号召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袁绍委托陈琳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在这篇檄文中,陈琳列举了曹操的许多罪状,并且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然而,曹操后来火烧了袁绍的粮草仓库,打败了袁绍。面对这一局势,陈琳别无选择,只能投靠曹操。曹操生气地责备陈琳:“你还敢来见我!当初你为袁绍写檄文,数落我的过错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苦恼地回答:“那时候我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做,没有其他选择!就像一支已经拉满的弓箭,不得不发射出去一样。”曹操对陈琳的才华十分珍惜,于是不再追究此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陈琳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两难境地。作为一个文人,陈琳本来是希望能够追随袁绍,为他效力的。然而,袁绍的失败使得陈琳不得不转投曹操。尽管陈琳为了迎合袁绍的需求而写下了檄文,但他也明白自己的选择是被迫的,而非出于真心。他将自己比作被拉满的弓箭,不得不发射出去。

曹操对陈琳的才华和智慧十分欣赏,因此选择宽容地对待他。这也表明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容忍。尽管陈琳曾经攻击过曹操,但曹操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怀恨在心。相反,他看到了陈琳的价值,并且给予了他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可能会被迫做出一些不情愿的选择。陈琳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的才华,不得不写下了檄文,尽管这可能会伤害到曹操。然而,曹操的宽容和对人才的重视,使得陈琳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待他人的过错和错误时,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理解。曹操能够原谅陈琳的攻击,是因为他看到了陈琳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过错中看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总之,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故事展示了陈琳在两难境地中的抉择,以及曹操对人才的宽容和重视。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可能会被迫做出一些不情愿的选择,而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理解,看到他人的优点和潜力。 陈琳轶事典故详情»

文学成就

陈琳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辞赋。在诗歌方面,他的代表作是《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描写了广大人民在繁重劳役下所遭受的苦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写成,受到了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之一。陈琳的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的特色,不仅受到后世诗评家的称赞,而且对魏晋六朝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散文方面,陈琳的作品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篇散文写得非常出色,被认为是公文名篇之一。陈琳在章表书檄的写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当时的文学家刘勰称赞为“符檄擅声”,并赞扬他的檄文有骨气。陈琳的章表书檄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视为标杆之作。

此外,陈琳还擅长写辞赋,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武军赋》,这篇辞赋赞扬了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非常壮丽,被当时称为名篇。另一篇代表作《神武赋》则赞美了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陈琳在辞赋创作中展现了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总的来说,陈琳的作品特点是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他的诗歌作品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代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具有现实意义。他的散文作品以《为袁绍檄豫州文》为代表,被称为公文名篇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武军赋》和《神武赋》为代表,赞扬了袁绍和曹操的功业。陈琳的作品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琳文学成就详情»

人物生平

陈琳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历史上扮演了多个角色。首先,他是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与何进一起对抗宦官擅权。然而,他力谏何进不要采取激进的行动,但何进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终导致了董卓的入侵和东汉王朝的覆灭。何进也在这场动乱中丧生。

在何进死后,陈琳依附于袁绍。袁绍是当时的一位有权势的军阀,而陈琳则成为他的属下。在一次战斗中,袁绍不愿意派兵救援臧洪,陈琳感到事态严重,写信劝说臧洪坚守。臧洪回信表示决心守城到底。陈琳在袁绍帐下效力期间,他还写了一篇檄文,痛斥曹操,使曹操深感震惊,甚至头风病也因此痊愈。

然而,袁绍最终失败,陈琳选择归附曹操。曹操对陈琳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负责军国书檄的撰写。曹操对陈琳的才华非常赞赏,甚至不敢对他的作品做任何修改。

然而,命运对陈琳并不友好。在建安二十二年,一场大疫爆发,陈琳染病去世。

陈琳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他曾力谏何进,但未能阻止他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灭。他依附袁绍,为他效力,但最终袁绍失败,他又选择归附曹操。陈琳的才华备受曹操赏识,但他的生命最终被一场疫病夺走。

陈琳的一生是东汉末年乱世的缩影,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人们的选择。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时局变幻莫测,人们的选择和决策往往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琳人物生平详情»

墓葬

陈琳的墓葬地点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人认为他的墓葬地点可能在下邳、邯郸、盐城或宝应。

关于下邳,它是现在的邳州,汉魏时期属于徐州,也是古代的战场之一。在曹操和刘备联合攻下邳、擒杀吕布后,曹刘关系恶化,刘备占领了下邳。但后来曹操夺回了下邳,并俘获了关羽。陈琳被曹操俘获后,受到礼遇,并一直从军。有人认为,陈琳可能不是自然老死,而是在军中染疫死亡,因此可能被葬在下邳。

关于邯郸,邯郸临漳县城西有铜雀台遗址,当年曹家父子和竹林七贤在此畅谈人生,表达豪情壮志,被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曹操的去世和瘟疫的流行导致邺下文人风流云散,大部分死者被葬在铜雀台西的曹操墓周围。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拜谒陈琳墓时写下了“铜雀荒凉对暮云”的诗句,因此有人认为陈琳可能葬在铜雀台下。

关于盐城,当地人传说大纵湖附近有王祥卧冰处、陈琳墓和郑板桥教书馆等历史遗迹。他们还说陈琳的祖籍就在大纵湖镇,葬地位于古射阳堤畔的射阳村,即现在的流均沟西四里。据说还有人发现过陈琳的墓穴。

关于宝应,明清两代的《宝应县志》都记载了陈琳墓位于县治东六十里的射阳庄。《宝应图经》以及《大明一统志》、《嘉靖惟扬志》、《乾隆江南志》等书也都认为陈琳墓在宝应射阳村。只有蔡方炳的《广舆记》提到江南的宝应和湖广的应城都有陈琳墓。然而,根据陈琳的历史轨迹,他在洛阳时是袁绍的进主簿,在冀州时归曹操,邺下也是他的居住地,因此应城不太可能有陈琳的墓葬。

总的来说,陈琳的墓葬地点至今仍存在争议。不同的说法都有其依据,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中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陈琳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墓葬地点也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之一。无论他的墓葬地点在哪里,陈琳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陈琳墓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