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徐锡麟的照片
徐锡麟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地主绅商家庭,从小在私塾接受教育。他对算术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获得了廪生和副举人的功名。

徐锡麟因常宣传革命思想,对清廷抱有仇视之情。为了避免父亲受到连累,他与父子关系脱离,父亲将一部分财产分给他。这样,他便能够自由地从事革命活动。

然而,徐锡麟的革命活动并不顺利。他曾参与策划起义,但未能成功。后来,他加入了光复会,积极参与反清起义。然而,他在1907年被清廷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同年,徐锡麟不幸去世,年仅34岁。

徐锡麟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宣传和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努力。他的牺牲也成为了革命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继续奋斗。

秋瑾关系

《戊戌喋血记》是一部描述辛亥革命时期的小说,其中提到了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据说,秋瑾听闻徐锡麟牺牲后感到绝望,于是选择了放弃逃跑的机会,勇敢地就义。然而,徐乃达表示徐锡麟和秋瑾并没有私情。

徐乃达是美国飞翔网讯控股集团公司的执行董事,他的姐姐徐乃锦嫁给了蒋介石的长孙蒋孝文。他的祖父是徐锡麟,因此他对徐锡麟和秋瑾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在一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上,他与秋瑾的后人交流,讨论了一个流传了百余年的话题:秋瑾和徐锡麟是否是恋人。

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了光复会,一起去日本求学,共同创办了大通学堂,并共同策划了浙皖起义。最终,徐锡麟英勇牺牲,而秋瑾则选择了从容就义。然而,最近上映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却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为影片中黄奕饰演的秋瑾和杜宇航饰演的徐锡麟的关系被描绘得非常亲密。

针对秋瑾和徐锡麟是表兄妹和情侣的说法,徐乃达经过考证发现这些说法都不成立。在徐家的家谱中,并没有发现与秋瑾有关的记录。秋瑾是通过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的介绍信第一次见到徐锡麟的,如果他们是表兄妹的话,就不需要介绍信了。

徐乃达认为,秋瑾被称为“巾帼不让须眉”,这并不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倾向。而且,徐锡麟当时已经结婚,和妻子王振汉的关系非常恩爱,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姐妹一样。因此,徐乃达认为秋瑾和徐锡麟之间并没有儿女私情。

尽管他们之间没有私情,但他们共同发动的浙皖起义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徐锡麟是浙江绍兴人,在1907年7月6日,他作为安庆巡警学堂的监督,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发动了起义。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人数不足,他最终被捕并英勇牺牲。之后,秋瑾在浙江绍兴也牺牲了。尽管起义很快失败了,但它震动了清廷,震惊了中外,大大激励了当时人们推翻清朝的斗志。

徐乃达现在定居在上海,他是徐锡麟的孙子。根据家族长辈的口述,徐锡麟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徐凤鸣是一个秀才,曾经担任过县吏,家里有一百多亩的田地,并在绍兴城内开设了“天生绸庄”。

总的来说,徐乃达认为秋瑾和徐锡麟之间并没有私情。尽管他们没有儿女私情,但他们共同发动的浙皖起义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对于推翻清朝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这段历史故事至今仍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徐锡麟秋瑾关系详情»

之死

清廷在处理徐锡麟的问题上参照了历史上的一个案例,即“刺马案”。这个案件发生在张汶祥暗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时候。当时,张汶祥受到了剖挖心脏的刑罚。新任安徽巡抚冯煦在请示两江总督端方后,决定仿效这个刑罚。

在执行行刑之日,刽子手先用铁锤将徐锡麟的睾丸砸烂,然后剖开他的腹部取出心脏。这颗心脏被拿去祭祀已故的恩铭,然后被恩铭的亲兵们烹熟下酒。这种残忍的手段使得清廷在实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转型中逆流而动。

这样的行为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谴责,也使得革命党对清廷的“假立宪、假改革”指控得到了证实。清廷本应该推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但却选择了如此残忍的方式来处置徐锡麟,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清廷的不满和对革命的支持。

这个事件也暴露了清廷在面对改革和革命的时候的软弱和无能。清廷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呼声置若罔闻,反而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徐锡麟的处决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抗议。人们开始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和专制,对于革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个事件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契机,也加速了清廷的衰落和革命的到来。

总的来说,清廷在处理徐锡麟的问题上选择了一种极端残忍的方式,这进一步证实了革命党对其“假立宪、假改革”的指控。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谴责,也加深了人们对清廷的不满和对革命的支持。清廷的软弱和无能在面对改革和革命时暴露无遗,这加速了清廷的衰落和革命的到来。 徐锡麟之死详情»

经历

系,他们积极参与了绍兴起义的筹备工作。绍兴起义是中国早期的一次反清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徐锡麟等人在起义前夕,秘密联系了各地的革命志士,筹集了武器和资金,并组织了一支由绍兴本地人和外地志士组成的起义军。起义计划原本是在1906年春天进行,但由于情报泄露,清廷得知了起义的消息,于是提前派兵镇压。

起义爆发后,徐锡麟等人带领起义军奋勇作战,但由于兵力不足和清军的强大压力,起义最终失败了。徐锡麟等人被迫转入游击战,继续抵抗清军的追捕。然而,由于缺乏外援和内部分裂,起义军最终无法抵挡清军的进攻,徐锡麟等人只能选择放弃绍兴,转战他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徐锡麟等人四处流亡,寻找反清复明的机会。他们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活动,与其他革命党人保持联系,并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的筹备工作。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徐锡麟等人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组织起义军,筹集武器和资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成功后,徐锡麟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

徐锡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革命家,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渐从改良转向革命,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徐锡麟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是中国革命的典范,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应该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徐锡麟经历详情»

故居

徐锡麟故居位于绍兴东浦镇孙家娄,是一座晚清建筑,坐北朝南。这座故居共有三进,占地面积达到1133平方米。徐锡麟在青少年时代就在这里生活和读书。

徐锡麟(1873-1907)是一位华夏志士,也是华夏的先烈。他出生在山阴东浦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坚强的性格,并且崇拜英雄豪杰。21岁时中了秀才,但他并没有意图追求官职,而是对国家事务充满兴趣。他曾在绍兴府中学堂担任教师和副监督,还开设了一家特别书局,经营新书的销售,宣传排满革命思想。他还创办了热诚学堂,并自任体操教员。1904年,他加入了光复会,次年创办了大通学堂,培养会党的骨干成员。后来,他捐款成为道员官衔,前往安徽担任陆军小学堂的会办,并监督巡警学堂,以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他还积极筹备浙皖起义。1907年7月6日,由于事情被察觉,他匆忙举义,枪杀了巡抚恩铭,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捕,英勇地捐躯。

如今,徐锡麟故居已经被改造成了徐锡麟生平事迹陈列室,并对外开放。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徐锡麟的生平事迹和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徐锡麟的遗体现葬在杭州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而建立的,而徐锡麟正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他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了革命的烈士。

徐锡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先烈,他的故居和墓地都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通过了解他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也能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徐锡麟故居详情»

纪念建筑

徐锡麟是一位为了推翻清廷而牺牲的烈士,他的墓址位于杭州西湖区风篁岭下南天竺,龙井路旁,原为演福寺旧址。徐锡麟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安庆城北的马山。1912年1月21日,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三位烈士的灵柩经过上海运回杭州,在永锡堂举行了追悼大会,同时也追悼了陶成章。次日,烈士的灵柩被运到杭州,葬在孤山东南麓。然而,1964年,徐锡麟墓和附近的陈伯平、马宗汉墓被分葬在鸡笼山,墓碑也被迁至劳动路孔庙。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年,墓地遭到破坏,碑石也无存。直到1981年9月,徐锡麟的遗骨才被再次迁回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新的墓地由三座圆形墓组成,徐锡麟墓位于中间,高100厘米,直径400厘米。马宗汉墓位于左侧,陈伯平墓位于右侧,它们的尺寸分别为80厘米和250厘米,都是用大块青石砌成的,上面种植着草皮。

锡麟街是为了纪念徐锡麟而命名的。1906年春,徐锡麟以候补道员的身份来到安庆,担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他积极发展了革学堂起义,一度攻占了军械所,但最终因人数不足而失败,徐锡麟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这件事,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药》,表达了对刽子手的痛恨和对烈士的深深悼念。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位烈士,安庆人民将他起义地点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锡麟街”,并在人民路旁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示纪念。

徐锡麟是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他的墓址和锡麟街都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这些地方见证了他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也激励着人们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们应该铭记徐锡麟这位伟大的烈士,传承他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徐锡麟纪念建筑详情»

徐锡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