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他在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资格,并且在官场上逐渐升迁,最终担任甘肃提学使的职位。然而,随着民国的到来,他选择了辞去官职,成为一名肃政史。
俞明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苦涩和忧伤的情感。他自称有时为了完成一首诗,甚至整夜不眠,而且他还常常受到眩晕的困扰,这也导致他所创作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所写的诗歌却被后人广泛传颂,并编入了《觚庵诗存》这本诗集中。
在晚年,俞明震因病退隐到杭州西湖,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最终,他于1918年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诗作和文化遗产留存至今,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俞明震: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俞明震是浙江新昌五峰俞氏的第38世孙。他的祖先俞仁一于明代迁徙至绍兴斗门,而他的高祖俞善全(志仁)则再次迁往京师,寄籍于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俞明震的父亲俞文葆是咸丰辛亥(1851年)的举人,曾在湖南兴宁和东安担任知县,因此他侨居在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俞明震从小就显示出了他的诗才。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并在同年五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他离开翰林院,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被调到台湾担任布政使,接替了顾肇熙的职位。然而,清朝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人组织了台湾守军抗日,并成立了台湾民主国,他自己担任了内务大臣。然而,由于战败,他不得不匆忙离开台湾,逃往厦门。
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他被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被调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他被任命为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他代理布政使的职位。民国初年,他担任平政院肃政使。不久之后,他辞去了职务回到故乡。晚年,他居住在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918年12月24日)在杭州俞庄去世,葬在杭州。他留下了《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包括国学大师王伯沆和作家鲁迅等人。
在甲午战争期间,他曾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保卫台湾。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甘肃省学台和藩台等职务。他还曾担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的督办,也就是校长。
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了该校,成为了俞明震的学生。在《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了“恪士师”,指的就是俞明震。鲁迅还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调描述了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了他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的情景,他说:“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
俞明震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