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纪念:
高攀龙墓是一座历经迁葬的墓地。最初,由于党争的原因,高攀龙的遗体被匆忙地埋葬在无锡县城西郊横山的山脚下。直到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东林党冤狱得以平反,皇帝派遣礼部官员前来无锡勘定墓地,准许茔祭葬。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高氏后裔将高攀龙墓迁葬至璨山的山脚下(河埒口高攀龙墓)。这座墓地占地约四亩七分,形制宏伟。墓前立有石坊,坊楣上刻有“谕茔”二字。墓道两侧有三对石兽。墓地后方有祭台,祭台后是坟丘,正中是高攀龙和王氏合葬墓,左边是长子高世儒的墓,右边是次子高世学和三子高世宁的墓。墓前的墓碑上刻有“明诰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景逸高公暨配王夫人墓”的字样。墓丘四周有石砌的墓园,上面雕刻着瑞兽图案。墓园内外种满了松柏树。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座墓地遭到了破坏。
现存的高攀龙墓是在1985年重建的,墓地位于青山南麓,与其祖父的墓地相邻。墓园四周有砖砌的罗城,内部用石块围砌墓墩,上面覆盖着封土。墓前有石刻的墓碑,上面刻有“明高攀龙之墓”的字样。墓碑前设有祭台。墓园内种植着青松和翠柏,显得格外幽静庄重。
高攀龙去世后,他的家室被毁,宅基不久后就被转售给陈姓。然而,在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的侄子高世泰将原宅赎回,并于康熙五年(1666年)在高攀龙投水捐躯的园池处修建了一座三楹的屋子,名为“止水祠”,成为无锡县城中专门祭祀高攀龙的祠堂。雍正十一年(1733年),无锡地方官府勒石祠堂右侧,公布了保护措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地方官府再次勘定池界,并颁布了永禁告示,进一步保护了止水祠的遗址。
然而,在解放前夕,止水池和祠堂都被荒废,无人问津。为了保护这一文物遗址,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在南门水曲巷高宅后园旧址处修建了一座池塘,恢复了原貌,并种植了花木,使得这片旧地的园池再次呈现出清流的景象。同时,高氏后裔高运昌请郭沫若亲自题写了“高子止水”的字样,并将其刻在水池岸边的石头上。1960年,邓拓亲自访问无锡,参观了东林党的旧址,还写了一首诗《访高子止水》,诗中写道:“力抗权奸志不移,东林一
高攀龙简介: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他是明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之一。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著作。
高攀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但后来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无法忍受屈辱,选择投水自尽,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追赠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职位,并谥号为“忠宪”。这是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