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侠(生卒年不详)是一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他是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七世孙,居住在新淦(今江西新干)。他于淳熙二年(1175年)考中进士,之后在江华郡任职十五年。
根据饶宗颐的《词籍考》卷四中的跋文,他曾亲自承謦咳,校对了孟元老的《梦华录》,发现其中有许多合适的内容。因此,他决定在甲子年(1184年)的一整年里,将这些内容刻在木板上,以广泛传播。淳熙丁未年(1187年)十月,他将自己的著作《介之书》埋藏在坦庵。
根据《介之书》中的记载,赵师侠可能在建炎元年(1127年)之前出生。他的诗集中有关于重明节的词,这表明他生活在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之前。他在书中最后署名的年干为乙巳,这意味着他可能在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之前去世。
此外,赵师侠还有一卷《坦庵长短句》的作品。
风电聒天雷动地,老父闭门呼不起。
从教卷却屋上茅,偶遇时丰且欢喜。
闾阎比岁连旱荒,椎肌斲骨生千疮。
羽书止欲调兵食,不贮别库为私藏。
吾君拨乱如光武,将军不数韩擒虎。
龙神自将羽林儿,折箠一挥开北土。
谁识江南刺史天,政平讼理仍丰年。
村中傥无石壕吏,吏不捉人人夜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