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
饮散:饮完酒后离散。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péng):飘浮无定之意。
重重(chóng chóng):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暮(mù)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
淮(huái)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朦胧(méng lóng):模糊不清。
奈:怎奈,奈何。
孤枕(zhěn)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译文及注释详情»
徐图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深深地爱着一个名叫芳芳的女子。然而,命运却将他们分隔两地,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的分离。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徐图昌来到与恋人相聚的驿站,心中充满了对心上人的眷恋和无法消散的离愁。
驿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见证了无数次的离别和相聚。徐图昌站在驿站的门口,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色,心中涌起了一股深深的思念之情。他回想起与芳芳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每一次相聚都是那么珍贵而难得。
徐图昌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首词。他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芳芳的眷恋之情,以及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他的文字流淌着深情和思念,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心上人的爱意和不舍之情。
这首词成为了徐图昌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芳芳。这首词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纽带,让他们在分离的时刻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深深的情感纽带。
这首词不仅仅是徐图昌对芳芳的表白,也是他对离别的思考和感慨。他明白分离是无法避免的,但他希望通过这首词传达给芳芳他对她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他希望这首词能够成为他们之间的纪念,让他们在分离的时刻感受到彼此的陪伴和温暖。
徐图昌的这首词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段美好回忆,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种纽带。无论分离多久,无论距离多远,他们都能通过这首词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深深的情感纽带。这首词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让他们在分离的时刻感受到彼此的陪伴和温暖。
徐图昌的这首词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创作背景。它记录了徐图昌在与恋人驿站饮别时的情感和思绪,展现了他对芳芳的眷恋和离愁。这首词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段美好回忆,让他们在分离的时刻感受到彼此的陪伴和温暖。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创作背景详情»
际的景物描写,又蕴含着词人内心的愁思和离愁别绪。
下片的开头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词人在这片景色中感受到了真正的意境,想要表达出来却已经忘记了言辞。这是因为词人的感受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心境去体会。接着,词人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词人认为人生本就是充满了情感和痴迷的,而这种离愁别绪并不是由风和月所引起的,而是源自于人的内心。这里的“风与月”可以理解为外在的环境和客观的事物,而词人认为真正的离愁别绪是来自于内心的情感。
最后两句是:“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词人用“一寸相思”来形容内心的思念之情,千万绪则表达了思念之情的复杂和纷乱。词人感叹人世间没有一个安排处可以容纳自己的离愁别绪,也暗示了词人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词以离愁别绪为主题,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无奈。词人通过对自己的身世和旅途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发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凄凉和苦闷。上阕写的是实际的别离情景,通过描写离别的怨意和内心的羁旅之恨,展现了词人的凄凉心境。下阕则是词人的想象中的情景,通过描绘空虚的心境和愁苦的情感,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全词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虚境实写,通过将虚幻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感相结合,写尽了行人的羁旅之情,给人以深思的启示。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的具体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词人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手法。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赏析二详情»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是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也有一说是莆阳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和字号等详细信息不详,大约在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他是徐寅的曾孙,与兄弟徐昌嗣一起被誉为有才名的人物。
徐昌图在五代末年以明经及第,初任职于闽陈洪进(仙游人,当时担任清源军节度使)的官府。后来他被陈洪进派遣奉上《纳地表》进贡给宋朝。宋太祖对他留在汴京,并任命他为国子博士,后来又晋升为殿中丞。
徐昌图擅长作词,他的词风格优美,在五代词坛上有一定的名声,也对北宋一代的词风产生了影响。今天研究宋代文学史以及选词的学者,一定会提到他的名字。他的遗词仅存三首,被收录在《全唐诗》卷898中,也曾经被收录在《尊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