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赋》原文赏析

  • qiū
    xìng
  • [
    weì
    jìn
    ]
    pān
    yuè
  • jìn
    shí
    yǒu
    nián
    chūn
    qiū
    sān
    shí
    yǒu
    èr
    shǐ
    jiàn
    èr
    máo
  • tài
    weì
    yuàn
    jiān
    zhōng
    láng
    jiāng
    zhí
    sàn
    zhī
    xǐng
  • gāo
    lián
    yún
    yáng
    jǐng
    hǎn
    yào
    ěr
    chán
    miǎn
    ér
    wán
    zhī
    shì
    yān
    yóu
    chù
  • rén
    yǎn
    guò
    máo
    mào
    lín
    zhī
    xià
    tán
    huà
    guò
    nóng
    tián
    zhī
  • shè
    guān
    chéng
    weǐ
    cháo
    liè
    xìng
    yàn
    qǐn
    feǐ
    huáng
    zhī
    níng
    yóu
    chí
    lóng
    niǎo
    yǒu
    jiāng
    shān
    sǒu
    zhī
  • shì
    rǎn
    hàn
    cāo
    zhǐ
    kǎi
    rán
    ér
  • shí
    qiū
    qiū
    xìng
    mìng
    piān
  • yuē
    shí
    dài
    wàn
    fēn
    huí
    báo
  • lǎn
    huā
    zhī
    shí
    chá
    shèng
    shuaī
    zhī
    suǒ
    tuō
  • gǎn
    dōng
    suǒ
    ér
    chūn
    juē
    xià
    mào
    ér
    qiū
    luò
  • suī
    shì
    zhī
    róng
    cuì
    rén
    qíng
    zhī
    meǐ
    è
  • shàn
    sòng
    zhī
    yán
    yuē
    beī
    zaī
    qiū
    zhī
    weí
    xiāo
    cǎo
    yáo
    luò
    ér
    biàn
    shuaī
    ruò
    zài
    yuǎn
    xíng
    dēng
    shān
    lín
    shuǐ
    sòng
    jiāng
    guī
  • sòng
    guī
    huái
    怀
    zhī
    liàn
    yuǎn
    xíng
    yǒu
    zhī
    fèn
  • lín
    chuān
    gǎn
    liú
    tàn
    shì
    dēng
    shān
    huái
    怀
    yuǎn
    ér
    dào
    jìn
  • zhī
    jiù
    xīn
    zāo
    ér
    nán
    rěn
  • juē
    qiū
    zhī
    liàng
    chóu
    ér
    jìn
  • yǒu
    guī
    yàn
    yǒu
    xiáng
    sǔn
  • yóu
    fēn
    cháo
    xìng
    gǎo
    yǔn
  • shì
    nǎi
    píng
    qīng
    shì
    xiān
    wǎn
    ruò
    qiā
  • tíng
    shù
    luò
    jìn
    fēng
    ér
    chuī
    weí
  • chán
    ér
    hán
    yín
    yàn
    piāo
    piāo
    ér
    nán
    feī
  • tiān
    huǎng
    lǎng
    gāo
    yōu
    yáng
    ér
    jìn
    weī
  • weī
    yáng
    zhī
    duǎn
    guǐ
    jiào
    liáng
    zhī
    fāng
    yǒng
  • yuè
    tóng
    lóng
    hán
    guāng
    lòu
    qīng
    níng
    lěng
  • yào
    耀
    càn
    jiē
    shuài
    míng
    xuān
    píng
  • tīng
    hóng
    鸿
    zhī
    chén
    yín
    wàng
    liú
    huǒ
    zhī
    jǐng
  • xiāo
    gěng
    jiè
    ér
    meì
    zhǎn
    zhuàn
    huá
    xǐng
  • shí
    suì
    zhī
    qiú
    jìn
    kǎi
    shǒu
    ér
    xǐng
  • bān
    bìn
    shān
    chéng
    biàn
    chuī
    lǐng
  • yǎng
    qún
    jùn
    zhī
    guǐ
    pān
    yún
    hàn
    yóu
    chěng
  • dēng
    chūn
    tái
    zhī
    ěr
    jīn
    diāo
    zhī
    jiǒ
    jiǒ
  • gǒu
    shè
    zhī
    shū
    yōng
    shí
    zào
    jìng
  • wén
    zhì
    rén
    zhī
    xiū
    fēng
    tiān
    zhǐ
  • zhī
    ān
    ér
    wàng
    weī
    chū
    shēng
    ér
  • xíng
    tóu
    zhǐ
    róng
    dài
    jiàn
    ér
    huò
  • quán
    suī
    hóu
    yuán
    ér
  • guī
    zōng
    tiāo
    fǎn
    shēn
    绿
    shuǐ
  • qiě
    liǎn
    rèn
    guī
    lái
    tóu
    gāo
  • gēng
    dōng
    gāo
    zhī
    rǎng
    shū
    shǔ
    zhī
    shuì
  • quán
    yǒng
    tuān
    shí
    jiān
    yáng
    fāng
  • zǎo
    qiū
    shuǐ
    zhī
    juān
    juān
    wán
    yóu
    tiáo
    zhī
  • xiāo
    yáo
    shān
    chuān
    zhī
    ā
    fàng
    kuàng
    rén
    jiān
    zhī
    shì
  • yōu
    zaī
    yóu
    zaī
    liáo
    suì

原文: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
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
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
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
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
其辞曰: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
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
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
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
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
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
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
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
游氛朝兴,槁叶夕殒。
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
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
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
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
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
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
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
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
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
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
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
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
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
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
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
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
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
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
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
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
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相关标签:写景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因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了虎贲中郎将,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那里高大的楼阁连接着云彩,有阳光的鲜明景色很少见到,帽子上插着貂尾蝉文、身上穿着件件细绢绮罗的卿士,在这里嬉游居住。我是乡野之人,休息不过在草屋山林之下,谈话不过以农民和野老为客,自从暂领官职,充数排列在朝廷百官中,早起晚睡,没有一刻功夫安宁,就好像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产生了对江湖山野的思念,于是笔端蘸墨,拿过纸来,感慨而作此赋。当时正是秋天,因此用秋兴作为篇名。

注释:
太始十四年:指晋武帝太始年间的第14年,即公元307年。
太尉府:晋朝的官署,负责军事事务。
虎贲中郎将:虎贲是晋朝的一种军队编制,中郎将是虎贲的官职。
散骑官署:晋朝的官署,负责骑兵事务。
貂尾蝉文:指帽子上插着貂尾装饰,蝉文指蝉的图案。
细绢绮罗:指衣服上使用的细薄的丝绸。
乡野之人:指作者平时生活在乡村。
暂领官职:指作者临时担任官职。
朝廷百官:指晋朝的各级官员。
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比喻作者在官场中的局促不安。
江湖山野:指乡村和自然环境。
秋兴:指秋天的情感和思绪。 《秋兴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当时潘岳已经三十二岁,担任太尉贾充的属员和虎贲中郎将。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散骑官署宿卫值夜。在这个职位上,他经常目睹那些冠饰蝉文金铛,身着华服的达官显贵在这里嬉闹游逛。与此同时,他自己却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官员,每天辛苦忙碌,早起晚睡,无法得到安宁。这种对比让潘岳感到愤怒和不满,于是他决定写下这篇赋文,表达自己归隐的念头。 《秋兴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秋兴赋》是一篇以嗟叹四时为基础的赋文。作者潘岳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

首先,潘岳对宋玉句中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进行了诠释和评议。他认为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恋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这些观点既是一般概括,又有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

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四种感受让人内心哀痛,遇到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忍受。然而,他又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这种独特的理解成为了整篇赋文的思想基础。

《秋兴赋》通过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以点染重彩浓墨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从野外到庭院,从白天到晚上,从夜晚到清晨,作者通过描写归燕、翔隼、庭树槭、劲风等元素,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微弱阳光时间短暂和寒冷夜晚的感叹。

最后,作者将景象与自己联系起来,以“不寐”、“展转”来表达自己的所悟和自省。他描述了自己斑鬓髟的形象,承受着岁月的磨砺,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秋兴赋》通过对宋玉名句的引用和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自我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篇赋文既展示了封建社会文人在秋天共同的心理感应,又展示了作者个人的独特见解,使得整篇赋文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 《秋兴赋》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潘岳的照片
潘岳

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字安仁,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潘岳的家乡是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

潘岳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尤其擅长诗词创作。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潘岳的诗词作品被后世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岳的名字始于杜甫的《花底》诗中的一句“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这句诗中提到了潘安县,后世便以潘安称呼潘岳。

关于潘岳的死亡,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潘岳可能在公元300年左右去世,享年约53岁。然而,具体的死因和去世的地点等信息至今仍然不得而知。

总结起来,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字安仁,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家乡是河南荥阳中牟。潘岳以其优美的诗词作品而闻名于世,被后世称为潘安。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猜您喜欢

截竿入城

魏晋 邯郸淳 撰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形影神三首

魏晋 陶渊明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声无哀乐论

魏晋 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讯,今请闻其说。
”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
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
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
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
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斯其大较也。
然‘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
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
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脱同字,依《世说·文学篇》注改补。
)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
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
言比成诗,声比成音。
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
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
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
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
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
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
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
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
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叹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
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
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
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审其生离。
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
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
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
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
”又云:“贤不宜言爱,愚不宜言憎。
然则有贤然后爱生,有愚然后憎成,但不当共其名耳。
哀乐之作,亦有由而然。
此为声使我哀,音使我乐也。
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仲尼叹《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
是何言欤?且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师涓进曲,而子野识亡国之音。
宁复讲诗而后下言,习礼然后立评哉?斯皆神妙独见,不待留闻积日,而已综其吉凶矣;是以前史以为美谈。
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邪?”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万殊,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锺子之徒云云是也。
此为心悲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
以为就令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
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
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後世;襄涓之巧,能得之于将来。
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
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余声也。
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锺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
若音声无常,锺子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
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以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自叹,斯所□大罔后生也。
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
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
”“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
夫五色有好丑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
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
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故前论已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
不为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
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
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
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
”秦客难曰:“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
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然可见,故吾子不疑。
夫声音,气之激者也。
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
心有盛衰,声亦隆杀。
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便当疑邪!夫喜怒章于色诊,哀乐亦宜形于声音。
声音自当有哀乐,但暗者不能识之。
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今蒙瞽面墙而不悟,离娄昭秋毫于百寻,以此言之,则明暗殊能矣。
不可守咫尺之度,而疑离娄之察;执中痛之听,而猜锺子之聪;皆谓古人为妄记也。
”主人答曰:“难云: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降杀,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
必若所言,则浊质之饱,首阳之饥,卞和之冤,伯奇之悲,相如之含怒,不占之怖祗,千变百态,使各发一咏之歌,同启数弹之微,则锺子之徒,各审其情矣。
尔为听声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
设使从下,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
何者?肌液肉汗,?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
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且夫《咸池》、《六茎》,《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乐,所以动天地、感鬼神。
今必云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此必为至乐不可托之于瞽史,必须圣人理其弦管,尔乃雅音得全也。
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
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
夫纤毫自有形可察,故离瞽以明暗异功耳。
若乃以水济水,孰异之哉?”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
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
凡此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
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
今若复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也。
以言通论,未之或安。
若能明斯所以,显其所由,设二论俱济,愿重闻之。
”主人答曰:“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是以前论略而未详。
今复烦循环之难,敢不自一竭邪?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
此又吾之所疑也。
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鸣兽皆能有言,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称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
若谓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
请问:圣人卒人胡域,当知其所言否乎?难者必曰知之。
知之之理何以明之?愿借子之难以立鉴识之域。
或当与关接识其言邪?将吹律鸣管校其音邪?观气采色和其心邪?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
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固当由鹿以知马也。
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
若当关接而知言,此为孺子学言于所师,然后知之,则何贵于聪明哉?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
夫圣人穷理,谓自然可寻,无微不照。
苟无微不照,理蔽则虽近不见,故异域之言不得强通。
推此以往,葛卢之不知牛鸣,得不全乎?”又难云:“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多死声。
此又吾之所疑也。
请问师旷吹律之时,楚国之风邪,则相去千里,声不足达;若正识楚风来入律中邪,则楚南有吴、越,北有梁、宋,苟不见其原,奚以识之哉?凡阴阳愤激,然后成风。
气之相感,触地而发,何得发楚庭,来入晋乎?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
上生下生,所以均五声之和,叙刚柔之分也。
然律有一定之声,虽冬吹中吕,其音自满而无损也。
今以晋人之气,吹无韵之律,楚风安得来入其中,与为盈缩邪?风无形,声与律不通,则校理之地,无取于风律,不其然乎?岂独师旷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又难云:“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
复请问何由知之?为神心独悟暗语而当邪?尝闻儿啼若此其大而恶,今之啼声似昔之啼声,故知其丧家邪?若神心独悟暗语之当,非理之所得也。
虽曰听啼,无取验于儿声矣。
若以尝闻之声为恶,故知今啼当恶,此为以甲声为度,以校乙之啼也。
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
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
何以明之?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
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纳气而鸣邪?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
心能辨理善谈,而不能令内?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
器不假妙瞽而良,?不因惠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
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今晋母未待之于老成,而专信昨日之声,以证今日之啼,岂不误中于前世好奇者从而称之哉?”秦客难曰:“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
吾心未厌而言,难复更从其馀。
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
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
苟躁静由声,则何为限其哀乐,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得无知彼不明此哉?”主人答曰:“难云:琵琶、筝、笛令人躁越。
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
此诚所以使人常感也。
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人形躁而志越。
犹铃铎警耳,锺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
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
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
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
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
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
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
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
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美有甘,和有乐。
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同,各师所解。
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
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
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
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者皆由声音也。
且声音虽有猛静,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
何以明之?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
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邪?夫唯无主于喜怒,亦应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
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
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秦客难曰:“论云:猛静之音,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是以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
此言偏并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戚者遇乐声而感也。
夫音声自当有一定之哀乐,但声化迟缓不可仓卒,不能对易。
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今哀乐同时而应耳;虽二情俱见,则何损于声音有定理邪?主人答曰:“难云:哀乐自有定声,但偏重之情,不可卒移。
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
即如所言,声有定分,假使《鹿鸣》重奏,是乐声也。
而令戚者遇之,虽声化迟缓,但当不能使变令欢耳,何得更以哀邪?犹一爝之火,虽未能温一室,不宜复增其寒矣。
夫火非隆寒之物,乐非增哀之具也。
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直至和之发滞导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
难云: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
夫言哀者,或见机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生哀,当席而泪出也。
今见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秦客难曰:“论云: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
欲通此言,故答以偏情感物而发耳。
今且隐心而言,明之以成效。
夫人心不欢则戚,不戚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
然泣是戚之伤,笑是欢之用。
盖闻齐、楚之曲者,唯睹其哀涕之容,而未曾见笑噱之貌。
此必齐、楚之曲,以哀为体,故其所感,皆应其度量;岂徒以多重而少变,则致情一而思专邪?若诚能致泣,则声音之有哀乐,断可知矣。
”主人答曰:“虽人情感于哀乐,哀乐各有多少。
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
夫小哀容坏,甚悲而泣,哀之方也;小欢颜悦,至乐心喻,乐之理也。
何以明之?夫至亲安豫,则恬若自然,所自得也。
及在危急,仅然后济,则?不及亻舞。
由此言之,亻舞之不若向之自得,岂不然哉?,至夫笑噱虽出于欢情,然自以理成又非自然应声之具也。
此为乐之应声,以自得为主;哀之应感,以垂涕为故。
垂涕则形动而可觉,自得则神合而无忧,是以观其异而不识其同,别其外而未察其内耳。
然笑噱之不显于声音,岂独齐楚之曲邪?今不求乐于自得之域,而以无笑噱谓齐、楚体哀,岂不知哀而不识乐乎?”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如所论,凡百哀乐,皆不在声,即移风易俗,果以何物邪?又古人慎靡靡之风,抑忄舀耳之声,故曰:‘放郑声,远佞人。
’然则郑卫之音击鸣球以协神人,敢问郑雅之体,隆弊所极;风俗称易,奚由而济?幸重闻之,以悟所疑。
”主人应之曰:“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
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
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亻舞以宣情。
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
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
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
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
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之为体,以心为主。
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
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
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者也。
是以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
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
口不尽味,乐不极音。
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
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而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
故乡校庠塾亦随之变,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毛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使将听是声也,必闻此言;将观是容也,必崇此礼。
礼犹宾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
于是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
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
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
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
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
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
耽?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故具其八音,不渎其声;绝其大和,不穷其变;捐窈窕之声,使乐而不淫,犹大羹不和,不极勺药之味也。
若流俗浅近,则声不足悦,又非所欢也。
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淫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好成。
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习,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一成,因而名之。
然所名之声,无中于淫邪也。
淫之与正同乎心,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