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远,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旧恨新愁,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注释: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悠悠:遥远。
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
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公元1222年左右,金人南侵,作者身处金兴定末。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国家。在这个时候,作者不幸被金人掠走,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被带往北方。在旅途中,作者在一处旅舍停留,看到了旅舍壁上空白的一片区域,于是他决定在这里题写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掠北去的途中写下的,可以想象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身处陌生的环境中,远离家乡和亲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他可能感到孤独、无助和恐惧,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金人南侵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作者的遭遇代表了无数人的遭遇,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和家园的向往。在被掠走的途中,作者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家园的眷恋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金兴定末被金人南侵掠走北去的时候,在旅舍壁上题写下的。这个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作者对自由和家园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表达,也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创作背景详情»
首先,这首词以女主人的视角,描绘了她被掳北去时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上片以“云峰”、“烟波”为象征,表达了山河的壮丽和春天的多雨多云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然而,此时的山河却被战乱摧毁,人民被掳走,作者的愁恨之情无法抑制,通过“千里恨”、“万顷愁”等形容词,表达了她对敌人的仇恨之情。
同时,词中运用了具体化的手法,将愁恨之情有形化。通过形容“千里”和“万顷”,将作者的愁恨之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夸张,使得愁恨之情更加具体而有力。与其他一些表现愁恨的作品不同,这首词通过具体化的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下阕则写她被驱赶向西,但她的心却一直向东,表达了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这两句,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之情也越来越重。她不断回头看着自己的家乡,直到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词的结尾表达了她的沦落和对回到故乡的渴望。
整首词以抒情的方式,真挚地表达了女主人的不幸遭遇和对祖国的依恋之情。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和被摧毁的景象,以及通过具体化的手法表达愁恨之情,词中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通过描写女主人被驱赶向西却心向东的情感,表达了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回到故乡的渴望。整首词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和对苦难的反思。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淮上女是指淮水边的良家女子。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金人南侵,掳走了大批淮上良家妇女。这一事件被记载在《续夷坚志》中。另外,还有一首同名词《减字木兰花·淮上女》,这首词表现了被掳女子的屈辱与悲愤交加的沉痛心情。
淮上女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淮水边的良家女子。淮水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安徽、江苏等地。淮上地区的女子被称为淮上女,通常被认为是温柔贤良的代表。
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金人南侵,掳走了大批淮上良家妇女。这一事件被记载在《续夷坚志》中。金人入侵南宋时,为了满足他们对女性的需求,他们掳走了许多淮上女子。这些女子被迫离开家乡,被迫成为金人的奴隶或妾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屈辱。
《减字木兰花·淮上女》是一首表现被掳女子心情的词。这首词描绘了被掳女子的屈辱与悲愤交加的心情。她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被迫离开家乡,被迫成为他人的财物。词中表达了她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命运的不甘。
总之,淮上女是指淮水边的良家女子,她们在南宋时期遭受了金人的掳掠和奴役。这一事件被记载在《续夷坚志》中,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表达,如《减字木兰花·淮上女》。这些作品揭示了被掳女子的屈辱和悲愤,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