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扁舟夜泛,向子陵台下,偃帆收橹。
水阔风摇舟不定。
依约月华新吐。
细酌清泉,痛浇尘臆,唤起先生语。
当年纶钓,为谁高卧烟渚。
还念古往今来,功名可共,能几人光武。
一旦星文惊四海,从此故人何许。
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天低云淡,浩然吾欲高举。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门迁居凤池(今凤池乡)。他的家族已经有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然而,他自身却具备非凡的才华和出众的气质,性格狷介。18岁时,他前往金华,拜叶衡延为师,接受家塾教育。19岁时,他前往京都(临安),受到礼部侍郎王十朋等人的器重。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朝议决定遣返“归正人”(指由沦陷区来的义民),王自中感叹道:“这是绝了中原的希望。”他立即三次上书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些上书中,他提到“内空无贤,外虚无兵”,这触怒了丞相叶颐和魏杞,他们认为他的言辞不逊,要将他流放编管。然而,孝宗并不同意,于是将他派往徽州听读。直到冬天,叶颐和魏杞被罢相,王自中才得到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