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
译文:
在洲中的陆地上,凉气渐渐出现,水面上的菱角支撑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岸边飘摇的黄菊引来了绵绵的秋雨。几行大雁匆匆飞过天边,水面上摇曳着几盏渔灯,蟋蟀在水边不停地哀鸣。岸上隐现着一间间狭小的房舍,秋叶绛红,预示着深秋已经到来。世事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却都在斑白的双鬓上显露出来;梦境遥远,仿佛也在欺侮我这孤独的旅人。我收回远眺的目光,倚着船舷微笑着,用手在虚空中写字,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懒得再看这秋景。看着镜中的自己,十年的流浪和征尘已经改变了我的容颜。我曾经在军帐中为皇上出谋划策,也曾经在边塞挥毫,但岁月飘零,逝者如斯,往事再也不堪回首啊!久别了故山的猿鹤,冷落了共盟隐居的鸥鹭。我早已对这种流浪的生活感到厌倦,就让我以云为樯、以月为舵,放声歌唱,隐居而去吧!
注释:
喜迁莺:又名《鹤冲天》、《万年枝》、《春光好》等,是一种词牌名。
渚:水中凸起的地方。
芰:菱角的古称。
蛩(qióng):此处指蟋蟀。
书空:用手指在虚空中写字。
借箸(zhù):意为出谋划策。
青油:军中帐幕。
紫塞(sài):原指长城。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云。这里指边塞。
鸥鹭(lù):即鸥鸟与鹭鸟。
《喜迁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十一月。词人当时因为受到丁大全的专横排挤而被罢官。于是,他乘船准备返回他的故乡南康军(今江西省星子县)。在回程的途中,词人被周围的景色所触动,心情复杂,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回顾他过去在官场上的经历。 《喜迁莺》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一首羁旅词,通过上下两片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未成的愤恨以及远离名利官场而隐居的决心。
上片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写舟行所见的景物,来表现词人迁谪之恨。词中描述了冷风从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水中的菱角和岸上的菊花正在经受着冷风、严霜、苦雨的煎熬。群雁南飞下的渔村,蟋蟀穴旁,紧靠着蟹窟。秋枫红叶铺满了来时的路面。这些景物勾画出一幅萧索的秋天景象,暗寓了词人对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感慨。
下片则采用夸张手法,写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进而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词中提到“世事不离双鬓”,表示世事艰难,催人衰老,使双鬓朝如青丝暮成雪。词人的归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遭遇了丁大全的伎俩,既表示愤怒,又觉得好笑。词人微笑着,书却空无一字,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公平遭遇的幽愤之情。
下片的开头是词人映入“清镜”里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接着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词中提到“慷觑”表示词人懒得看,实际上是不忍看。而“十载征尘”一句则指词人在仕途上奔波劳累了十年。通过这些描写,词人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通过描写景物和自我形象,以及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未成的愤恨以及远离名利官场而隐居的决心。词中的夸张手法和隐喻运用,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喜迁莺》赏析详情»
冯去非(1192~1272以后),字可迁,号深居,南康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人。他于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后来担任淮东转运司干办。宝祐四年(1256),他被召为宗学谕。当时,丁大全担任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理宗下诏禁戒,并立石三学,但去非不肯书名。宝祐五年(1257),他罢归庐山,不再从政。景定三年,他为范晞文的《对床夜语》作序,并写了一首书信,署名为“深居之人”。他在诗歌方面注重气节。他去世时已经八十多岁。去非与丞相程元凤、参知政事蔡抗关系良好。吴文英与他有词曲的唱和。《全宋词》中收录了他的三首词。《宋史》中有他的传记。
淮山秋晓。问西风几度,雁云蛩草。铁色骢骄,金花袍窄,未觉塞垣寒早。笳鼓声中晴色,一羽不飞边报。君莫道,怎乾坤许大,英雄能少。
谈笑。鸣镝处,生缚胡雏,烽火传音耗。漠漠寒沙,荒荒残照,正恐不劳深讨。但喜欢迎马首,犹是中原遗老。关何事,待归来细话,一尊倾倒。
歌音凄怨。是几度诉春,春都不管。感绿惊红,颦烟啼月,长是为春消黯。玉骨瘦无一把,粉泪愁多千点。可怜损,任尘侵粉蠹,舞裙歌扇。
转盼。尘梦断。峡里云归,空想春风面。燕子楼空,玉台妆冷,湖外翠峰眉浅。绮陌断魂名在,宝箧返魂香远。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