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蚕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普通妇女在北宋时期的生活遭遇。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但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诗人通过描写这位妇女的生活,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这位妇女整日辛苦劳作,她生活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她不经常进城,因为她没有足够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她的生活充满了辛劳和困苦,她需要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生计。
这位妇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在北宋时期,社会上的贫困和贫穷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妇女们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谋生。
诗人通过描写这位妇女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贫困妇女的同情。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这位妇女的辛酸和坚韧,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描写这位普通妇女的遭遇,诗人希望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呼吁改变不公和贫困的现状。
《蚕妇》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以养蚕为业的农妇进城卖丝的经历,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和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诗中的第一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描写了蚕妇进城卖丝后回来时的伤感。她的眼泪充满了巾帕,表达了她内心的悲痛。诗人通过这个细节,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他通过蚕妇的经历和感受,深刻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处境的同情。诗中没有直接的批评,但通过描写蚕妇的形象,诗人无声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诗中的第二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揭示了蚕妇因为社会不公而感到伤感。蚕妇痛哭流泪的原因是她看到城里的人都穿着丝绸服装,而这些人都是富有的有权有势者。与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蚕一辈子,也无法享受美丽的丝绸衣物。诗人通过明显的对比,概括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整首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判。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这首诗通过一个农妇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现象,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蚕妇》赏析详情»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字是少愚,又有字才叔,号白云先生。他出生在益州郫(今四川郫县),祖籍是河东(今山西)。
张俞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后来他被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本想以此职位来授父亲,但他却选择隐居在家中。
在张俞隐居期间,文彦博治理蜀地,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建了自己的住所。他的作品《白云集》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失传了。
天驷呈祥,土牛颁政,欢呼万井春来。雕轮丹毂,杂沓展轻雷。风动珠帘不卷,香散处、半露梅腮。东郊好,波澜浸绿,萌蘖上条枚。
徘徊。应共怪,十年豹隐,一旦鸾台。问康时术业,混俗情怀。过雪湖山清丽,笙歌沸、舞袖萦回。兵厨富,酒肠似海,莫惜醉金杯。
长忆当年,读书窗下,岁寒留看孤芳。
巡檐索笑,重到更彷徨。
梅隐先生何在,清江外、新构茅堂。
人应道、攀枝嗅蕊,那得救饥肠。
多情余习气,芒鞋竹杖,未忍相忘。
但年年依旧,疏影幽香。
好是春风近也,犹记得、吟绕昏黄。
开尊饮,参横斗转,同醉卧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