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卷帘人睡醒,放燕子飞进屋中,和它们商量春天的事情。还有多少春光能让百花吐艳露红?将逐渐叶残色衰的预兆都含藏在卖花声中。可眼前的花草并不忧虑将来的处境,它们披着嫩绿的颜色,把面容变得忽紫忽红。它们感到这只是寻常的事情,把自己的命运一半交给小溪流水,一半交给喜怒无常的东风。
苔藓还带着雨水冲刷过的痕迹,云雾又在竹林中滋生,这天气说雨不雨、说晴不晴。小船在岸边静静地泊停,西湖上此刻有多少吹拉弹唱的歌声。粉色的蝴蝶死守着落花不动,为贪寻花香它们宁可让双翅被雨水淋得沉重。谁能理解我心头涌出的一点新愁,寸心之中牵挂着他万里行程。
注释:
卷帘人:这里指闺中人。
卖花声:此句谓卷帘人放燕子归家商量春天消息。而其青春不知不觉消逝。
湔(jiān)雨:被雨冲洗。湔,洗涤。
舣(yǐ):泊舟靠岸。
《瑞鹤仙·卷帘人睡起》译文及注释详情»
南宋时期,文化繁荣,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张枢的音律专家备受瞩目。他在临安家园湖山绘幅楼辟为吟台,与杨缵、周密等人一起发起了西湖吟社,成为南宋词坛上的重要组织。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张枢深深被西湖的春景所吸引,他决定以此为题,创作一首词来表达对这片美丽景色的赞美和感慨。
这首词以张枢对西湖春景的观察和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音律,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独特魅力。词中描绘了湖水波光粼粼,春风拂面的情景,以及湖畔的花草树木和鸟儿的欢唱。通过这些描写,词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张枢的音律专长使得这首词在音韵上更加优美动人。他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词的音韵和意境相得益彰。读者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音律的追求和对词作的独特见解。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张枢在南宋时期的音律专家地位和他与杨缵、周密等人共同发起的西湖吟社。这个背景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西湖春景的赞美,也是对南宋文化繁荣时期的回顾和纪念。
总之,这首词以西湖春景为题材,通过张枢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音律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美丽和魅力。同时,它也承载了南宋文化繁荣时期的历史意义,成为南宋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瑞鹤仙·卷帘人睡起》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以描写春天的声音和景象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情感来展现词人对春光的喜悦和忧愁。
首先,词人在春睡醒来后听到了两种春之声。他忙着卷起帘栊,让窗外的燕子进来,好听听它们在商量什么春事。同时,外面的卖花声此起彼伏,让词人感到春光的凋残和流逝。这部分以“卷帘”句为开头,起到总领全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接着,词人描绘了西湖四周的暮春景象。他边沉吟边观望,看到湖畔一片绿暗红稀,百般红紫先后零落,一半被东风吹走,一半流落于溪水之中。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和词人的惋惜之情。
然后,词人描述了眼中的暮春天气。他看到碧绿的青苔被春雨滋润和冲刷得更加青翠鲜亮,天上的云与竹影相互映衬,创造出一种欲晴还阴的氛围。这里的描写逼真地展现了江南暮春的天气,与词人的喜悦和忧愁相呼应。
最后,词人描绘了西湖的繁盛景象。他看到兰舟静静地停在湖上,听到了多少歌吹之声。这幅画面美丽而欢快,展现了西湖的繁荣和迷人之处。
整首词通过描写春天的声音和景象,展现了词人对春光的喜悦和忧愁。词人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变化的春天世界中。
《瑞鹤仙·卷帘人睡起》赏析详情»
张枢(1292-1348),字子长,祖籍东阳。父亲张观光娶金华潘氏后,迁居金华。张枢曾在婺州担任教授,成为金华首任学官,并著有《屏岩小稿》1卷。他的外祖父家中收藏了数万卷书籍,张枢从中取读,并且能够强记不忘。稍长之后,他能够挥笔成章。当人们询问古今沿革、政治得失、礼乐兴废、帝号官名等问题时,他都能够回答得非常准确。而在谈论人物方面,他对于自己的世系门阀、人才的优劣以及历史上的人物都了如指掌。
张枢请许谦收他为弟子,许谦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以学友的身份对待他。然而,张枢对于仕宦元朝感到耻辱。七年后,他被诏命为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负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传。然而,他坚决辞去了这些职位。使者强迫他上路,但他在武林驿称病辞归,次年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