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原文赏析

  • nán
    xiāng
    ·
    sān
    yuè
    jùn
    chéng
    guī
    xiāng
    guò
  • [
    qīng
    dài
    ]
    chén
  • yòng
    wèn
    tián
    yuán
    shí
    zài
    guī
    lái
    jiù
    huān
    xiào
    cóng
    zhī
    chūn
    yǒu
    biān
    sān
    liǎng
    huā
    xiàng
    yán
  • xìn
    duān
    dàn
    jiào
    xīn
    chù
    ān
    shuí
    fēn
    lái
    xiāng
    guó
    shì
    rán
    céng
    shì
    chéng
    píng
    liǎng
    shào
    nián

原文: 不用问田园,十载归来故旧欢。一笑从知春有意,篱边,三两余花向我妍。
哀乐信无端,但觉吾心此处安。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相关标签:婉约归乡抒情南乡子

译文及注释

不用问田园,十载归来故旧欢。一笑从知春有意,篱边,三两余花向我妍。
不用问田园:不用求田问舍。故旧:老朋友。从知:从来知道。余花:剩在枝头上的花。

哀乐信无端,但觉吾心此处安。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谁分去来乡国事:谁分,谁能判。分,判别别。去来:谓过去未来。乡国:家乡。 《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己巳:公元1929年。己巳是农历六十年的一个年份,对应公历1929年。

不用问田园:不用求田问舍。这句话意思是不需要去问别人的农田和住处,表示自己有足够的财富和安定的生活。

故旧:老朋友。故旧指的是旧日的朋友,表示对老朋友的思念和怀念。

从知:从来知道。从知表示一直以来都知道,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了解和认识。

余花:剩在枝头上的花。余花指的是还留在花枝上的花朵,表示某种事物的剩余或残留。

谁分去来乡国事:谁分,谁能判别。分,判别。去来:谓过去未来。乡国:家乡。这句话意思是谁能分辨出过去和未来的家乡之事,表示对家乡的思念和关注。 《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注释详情»

评解

这篇评解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重返家乡时的悲欢心情,情感真挚动人,充满情味。

上片描写了老大回到家乡,与朋友们欢聚的场景。这部分描写充满了欢乐和喜悦的氛围,展现了重返家乡的喜悦之情。

下片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词中有一句“哀乐信无端”,表达了除了欢乐之外,还有一丝哀伤。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叹。当年作者和区菶吾都还是少年,家乡还是和平的时代,而现在重回家乡,却发现世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让作者不禁感到凄然。

整篇词的情感表达真挚动人,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首词充满了情味,让人产生共鸣。 《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评解详情»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思和聪慧,尤其擅长填词。光绪年间,他曾被补授南海县学生员的职位。然而,他后来离开家乡,客游江西十余年,生活艰苦,困顿不堪。

回到广州后,陈洵成为一名童子师,在广州西关设立了一所学馆,以填词为生计,但生活仍然贫困。辛亥革命后,受到新潮流思潮的影响,陈洵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年,他加入了广州的南国诗社。晚年,他成为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

陈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苦,但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在填词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加入南国诗社和成为中山大学教授,也显示了他对文化和教育的热爱和贡献。陈洵于1942年去世,结束了他辛勤而充实的一生。

猜您喜欢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宋代 辛弃疾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南乡子·集调名

清代 龚翔麟

拨棹蓦山溪。
月上瓜州杨柳枝。
金盏玉人歌解佩。
一片子。
绿盖舞风轻簇水。

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代 高鹗

甘露洒瑶池,洗出新妆换旧姿。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
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同到花前携手拜,孜孜,谢了杨枝谢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