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枝头,忽看蓓蕾(花苞),金粟(桂花)珠垂。半颗安榴(石榴),一枝秾杏(杏花),五色蔷薇。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烛台中),春工四时。却笑灯蛾(蜡烛火焰),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金粟:指桂花,这里形容灯芯结蘂。
安榴:石榴原名安石榴,以西域安石国榴种得名。
羯鼓:出于胡中,状如漆桶,两头蒙革,以双鼓捶击之亦称两杖鼓。
《柳梢青·灯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灯芯草,白色。灯芯草是一种植物,颜色为白色。
蓓蕾:花含苞。蓓蕾是指花朵还未完全开放,还处于含苞状态。
金粟:指桂花,这里形容灯芯结蘂。金粟是指桂花,用来形容灯芯草的花朵结成蘂。
安榴:石榴原名安石榴,以西域安石国榴种得名。安榴是石榴的原名,因为它最早是从西域安石国引进的。
羯鼓:出于胡中,状如漆桶,两头蒙革,以双鼓捶击之亦称两杖鼓。羯鼓是一种乐器,形状像漆桶,两头包着革子,用双鼓捶击,也被称为两杖鼓。
《柳梢青·灯花》注释详情»
张林的这首词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灯花的美丽和变化。词中运用了五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灯花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千姿百态。
词的上片以实笔描绘了灯花由初绽到盛开的过程。词中使用了“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等比喻,形容了灯花初结成时的形状。接下来的三句“半颗安榴,一枝杏,五色蔷薇”则形容了灯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景象。通过数量词的递增,词中生动地展现了灯花的变化过程。
下片则以虚笔赞美了灯花的美丽。词中使用了“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等比喻,赞美了灯花自然而然地绽放的美丽。接下来的“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则将灯蛾与蝴蝶联系起来,强调了灯花的独特之处。
整首词通过独特的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灯花的美丽和变化。张林以新颖别致的方式表达了对灯花的赞美,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柳梢青·灯花》鉴赏详情»
张林(东汉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尚书一职。他曾上书请求恢复武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度,认为县官的经济利益不足以支撑他们有效地履行职责。
均田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确保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这一制度,每个农户都被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以确保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并向国家纳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度逐渐被废弃,县官的经济利益也逐渐减少。张林认为,这导致县官无法有效地履行职责,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来管理和发展他们的地方。
因此,张林建议恢复均田制度,以确保县官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履行职责。他认为,恢复均田制度可以平衡地方官员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尽管张林的建议在当时没有被采纳,但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均田制度的认可和重视。均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也对国家的财政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