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译文:
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隔着漫漫波涛,海上旋风和难于浮渡的水面让人永远无法到达。
神光降临祠宫劳你深夜叩拜,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天露。
你的武力能打通青海求得骏马,却谎说文成将军少翁因食马肝而死。
那才士东方朔牙如编串的贝壳,怎能让他在长安求讨奉禄供米。
注释:
汉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前88年在位)。
蓬莱银阙: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为三神山,在大海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都曾遣人往访。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弱水:传说中称险恶的难于浮渡的水面。回风:旋风。因有弱水回风,故仙山不可求。
竹宫: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中的祠宫,以竹为之,汉武帝曾在此遥拜“神光”(大约是不常见的某种天体发的光),所以说“劳夜拜”。
露漙(tuán):露多的样子。金掌:铜制的手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即金掌)承“天露”,和玉屑饮之,以求长生。费朝餐:大意说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朝餐(天露)。
“力通”句:汉武帝兴师动众,打通青海(即今青海湖,古亦称西海),只是为了求得骏马。龙种,青海所产骏马,亦称青海聪。
文成:齐人少翁以方术受汉武帝宠信,拜为文成将军。因弄虚作假,被杀。汉武帝恐其他方士生畏,不肯为他尽力,乃诈称少翁是食马肝中毒而死的,即所谓“讳”言。
“待诏”二句:西汉东方朔上书汉武帝说,臣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白而整齐)。武帝令其待诏公车(即所谓“待诏先生”),不得重用。他又说,如臣可用,就请礼遇,否则罢之,不要让我在长安城里要饭(即所谓“索米长安”)。作者用这个典故,有暗讽宋真宗亲近佞臣方士,疏远才学之士(包括作者自己)的意思。待诏先生,指东方朔。
《汉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收录在西昆酬唱集中。这首诗是七位共同合作的人各自创作的七首诗中的第一首。
背景描述了汉武帝和宋真宗朝的历史情境。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但他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演出了一幕幕迷信的闹剧。而宋真宗朝也在为天降符瑞而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宋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王钦若向宋真宗进言以神道设教、封禅泰山来夸示外国,并伪造天书降临的祥瑞。朝臣们纷纷撰文歌功颂德,并为封禅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真宗诈称天书降,改元,且议封禅。十月,真宗登泰山而封禅,后又于四年祀汾阴后土,一时间闹得乌烟瘴气。
诗人利用了历史上这种惊人相似之处,写出了这首咏史诗,以讽刺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迷信和虚伪行为的批评。
《汉武》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名为《诗咏汉武帝故事》的诗进行的解读。这首诗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咏史诗,通过对汉武帝的故事进行咏叹,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迷信求仙、重用方术之士的讽刺和对才能被浪费的慨叹。整首诗选材广泛,用词精细,借古讽今,情感真挚,是西昆体的佳作。
首联描写了武帝求仙的虚妄,引用了《史记·封禅书》中关于武帝迷信方士少翁的故事,通过形容三神山四周环水,难以到达,来形容武帝求仙的荒谬。
颔联写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引用了《汉武故事》《三辅黄图》等书中的典故来例证。通过使用一个“劳”字和一个“费”字,暗讽这些举动都是徒劳无补的,使用了贬义的笔法。
颈联写武帝开边求马,迷信方士而不醒悟。通过引用汉武帝得神马于渥注水中和伐大宛得千里马的故事,暗示武帝为了个人私欲而不惜擅开边衅的独断专行。同时,通过提到“食马肝”,再次引用了《史记·封禅书》中武帝迷信方士少翁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明知受骗却不思悔改,自欺欺人的心态。
尾联诗人自叹清贫,倾吐怨尤。诗人以东方朔自比,感叹像东方朔这样的才士,不能教他乞米糊口。同时,通过提到杨亿作为馆阁之臣,虽然位居清要,却禄微薄,曾因家贫请求外任,表达了对才士待遇之菲薄的不满,衬托出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侈靡荒唐。
整首诗句句用典,组织细腻,纯用叙事,不着议论,但讽意明显。同时,通过一些字眼的运用,暗含褒贬之意,婉曲而不失严正。加之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使得这首诗被刘攽称为“义山不能过也”。
《汉武》赏析详情»
杨亿(974—1020)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也是“西昆体”诗歌的主要作家。他的字是大年,出生于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在十一岁时,太宗听闻了他的名声,便诏令他送阙下参加试诗赋,并授予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后来,在淳化年间,他获得了进士的称号,并曾担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的职务,最终升至工部侍郎的官职。
杨亿性格耿介,重视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的抵抗辽兵入侵。他也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以及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他的去世被谥为文,人们尊称他为杨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