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补充汉字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羽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即公元8世纪中叶。这个时期,唐朝正面临着边患不断的困扰。北方的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频繁侵扰边境,南方的吐蕃、南诏等蛮族也时常发动袭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们的创作热点。
陈羽是一位文人武士,他早年曾经历过宦游生活,后来受到朝廷的任命,进入幕府任职。在这个职位上,他亲身目睹了边境战士们的艰辛生活,深感他们的忠诚与勇敢。于是,他决定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这些战士们歌颂赞美。
这首诗正是陈羽在早年宦游和任职幕府时所作。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意和赞美之情。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士们在边境的艰苦生活,他们日夜奔波于战场,忍受着酷寒和饥饿,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战斗精神。陈羽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忠诚,让人们对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心生敬佩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唐代社会的动荡和战乱。陈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战士们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辛苦和付出。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致敬,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军行》创作背景详情»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悬念和期待的情绪。最后一句“红旗直上”则以简洁有力的形式展现了从军将士的壮丽场景,使整首诗达到了高潮。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了从军将士面对的严酷环境,使他们的精神风貌更加显得坚强和崇高;另一方面,红旗的出现则成为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象征着从军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的隐喻,展现了从军将士的壮丽场景和坚韧精神。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映衬和指代的手法,使诗情更加丰富和深远。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对从军将士的英勇形象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陈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出生和死亡的具体年份不详。他是江东人,字不详。据推测,他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初年间活动。陈羽擅长诗歌创作,与上人灵一有交往,两人之间有很多唱答的作品。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陈羽和上人灵一一起考取了进士,他们与韩愈、王涯等人一起被列入龙虎榜。之后,陈羽历任东宫卫佐的职位。他的诗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的第348卷,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