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倾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注释:霸越(bà yuè)- 指楚国君主范蠡;亡吴计(wáng wú jì)- 指范蠡策划并帮助吴国灭亡;论功(lùn gōng)- 讨论功劳;何物(hé wù)- 什么东西;赏(shǎng)- 奖赏。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chī)夷变姓名。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鸱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
注释:西施(xī shī)- 古代美女,楚国人;弓藏惧(gōng cáng jù)- 指范蠡隐藏自己的才能;不独(bù dú)- 不仅仅;变姓名(biàn xìng míng)- 改变名字。
《一舸》译文及注释详情»
此诗是在1653年(顺治十年)的时候创作的,是《戏题仕女图》十一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题目取自杜牧的诗句“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描写了西施随范蠡乘船隐居的故事。在注释中提到,“舸”是指船。
在注释中还提到,“倾城”这两个字是用来称赞美人的,这里指的是西施。
另外,注释中还解释了“弓藏”的意思,它比喻功臣受到了伤害。
最后,注释中还解释了“鸱夷”的意思,原本的意思是指皮制的袋子,但在这里指的是范蠡的别号。
《一舸》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西施的赞美和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展现了西施的远见卓识和聪慧过人的一面。
首句“计已行”肯定了西施的策略已经成功实施。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应该给予应有的赏赐。
第二句诗则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应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得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引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也点明了主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也有说法认为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者。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
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一舸》赏析详情»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江苏太仓,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是汉族。吴伟业是崇祯进士,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他也是娄东诗派的开创者。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他最初学习的是“长庆体”,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吟风格,被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为特点,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流传广泛,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吴伟业的具体生平和死亡的细节,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