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红色的道路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不知延伸多少千丈。它在山水之间出没,时而向下,时而朝上。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跟随这危险的道路时而俯身,时而仰望?
注释:“赤路”二句:南方称为“赤”,尤其是广西地区多为赤土,道路蜿蜒曲折,因此有此描述。
伊予:即“予”,指代“我”。
伊: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何为:为何,为什么。
《咏路》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意义和作者的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被贬谪到岭南的途中创作的。作者邹浩是北宋绍圣时期(1094-1098)著名的诤臣之一,他一生都忠于正义,勇敢直言,因此两次被贬谪到岭南。尽管无法确定这首诗具体是在何时创作的,但它能够概括出作者两次被贬谪的感慨。 《咏路》创作背景详情»
开一条“赤路”,也需要像龙蛇一样曲折蜿蜒,不畏艰险。这与作者在朝中屡遭忌见放逐的经历相呼应。诗中的龙蛇赤路不仅是一条具体的道路,更是作者人生道路的象征。作者在迁谪之路上,始终保持着诤诤直骨、俯仰无愧的态度,对权奸和谗人的责问和痛愤之情也在诗中流露出来。整首诗通过对龙蛇赤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坚持。 《咏路》赏析详情»
邹浩(1060—1111)是一位字志完的学者,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于徽宗政和元年,享年五十二岁。
浩于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后调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在任期间,他得到了吕公著和范纯仁两位郡守的礼遇。
在哲宗朝,浩担任右正言一职,并多次上疏言事。然而,当时宰相章惇独揽大权,浩揭露了他的不忠之举,因此被削去官职,并被监管在新州。
徽宗即位后,浩被恢复为右正言,并先后被调任兵部侍郎,两次谪居岭表,最后又直接任职于龙图阁。
浩去世后,被追谥为“忠”,学者们尊称他为“道乡先生”。他著有《道乡集》四十卷,该书被收录于《四库总目》中,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