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原文赏析

  • qiū
  • [
    sòng
    dài
    ]
    liú
    hàn
  • sàn
    píng
    kōng
    zhěn
    xīn
    liáng
    shān
    fēng
  • shuì
    qiū
    shēng
    chù
    mǎn
    jiē
    yuè
    míng
    zhōng

原文: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小乌鸦的鸣叫声已经停止,只有玉色的屏风孤寂地立在那里。秋风吹来,感觉到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扇风一样。
睡梦中朦胧地听到外面秋风萧萧,但醒来找不到任何东西,只看到满台阶的梧桐叶,在明亮的月光下洗澡。

注释: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立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感悟细腻而深刻。

这首诗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夏秋交替时的变化,通过寻觅、感受和观察,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的“乳鸦啼散玉屏空”描绘了傍晚时乌鸦归巢的场景,乌鸦的叫声逐渐消失,玉屏上的字画也变得模糊,营造出一种安静空旷的氛围。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人们生活的变革。

接着,“一枕新凉一扇风”表达了诗人在立秋时用扇子扇风的感受。夏天的扇风并不凉爽,而立秋后的扇风却带来了清凉的感觉。通过“新凉”一词,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这种变化。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心理因素对感受的影响,使描写更加丰富。

随后,“睡起秋声无觅处”描述了夜晚秋风的变化。起初,秋风呼啸着吹动草木,但当诗人起床后,却再也听不到秋风的声音。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秋风的劲吹和停止,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关注和期待。

最后,“满阶梧桐月明中”以明亮的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梧桐叶落满台阶的景象。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而梧桐树的落叶也更加显著。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秋天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夏秋交替时自然界的变化。诗人通过寻觅、感受和观察,将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表达了对事物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这首诗构思巧妙,境况紧扣题意,给人以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立秋》赏析详情»

刘翰

刘翰,字武子(一说武之),是长沙(今属湖南)人,生活在光宗绍熙时期。他曾经是高宗宪圣吴皇后的侄子吴益子琚的门客,并且向张孝祥、范成大等人投呈过自己的诗词作品。他长期居住在临安,并且一直以布衣身份度过了一生。现存有他的《小山集》一卷。有关他的事迹可以在《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和《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三的小传中找到。

刘翰的诗作以毛晋汲古阁影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经过校对后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中的集外断句合编为一卷。然而,王渔洋在《香祖笔记》中对刘翰的诗作评价并不高。

猜您喜欢

哀友人

宋代 刘翰

案成歌舞小春娇,何事君随草木彫。
从此巴江江上月,有人和泪独吹箫。

渔父

宋代 刘翰

轻舟一叶一轻篷,上有萧萧鹤发翁。
昨夜不知何处宿,月明都在笛声中。

春晚呈范石湖

宋代 刘翰

风日萧萧两鬓华,倦寻银笔赋馀霞。
五更枕上无情雨,三月风前薄命花。
春困有时因病酒,客怀何日不思家。
年来事事心情懒,惟有归耕策最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