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离情别思: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飞转:快速旋转。
顷刻间:短暂的时间。
绕:围绕。
千万圈:很多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目睹:亲眼看到。
飞驰:快速行驶。
变换:改变。
滋长:增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山川:山和河流。
孤舟:独自行驶的船只。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载离别:承载离别之情。
自由:自由自在。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加倍:更加。
生人:产生。
离愁别虚:离别之情更加真实。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缠绵:长时间相依相伴。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长鸣:长时间鸣笛。
停留:停止。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千斤重:非常重。
迅速灵活:快速而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逆风:逆向吹来的风。
畏惧:害怕。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送行:为别人送行。
行者:旅行者。
天的尽头:极远的地方。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忽然:突然。
烟波荡漾:水面上波纹起伏。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堵塞:阻塞。
乘快艇速归:乘坐快艇快速回来。
注释: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并立:合力,一起。
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不:通“否”。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今别离》译文及注释详情»
《今别离》是黄遵宪在光绪十六年(1890)任驻英使馆参赞期间创作的一首乐府杂曲歌辞。这首诗以火车、轮船、电报和照相等新事物为题材,描绘了近代人别离的苦痛和科学技术的昌明。诗人将传统的游子思妇题材与现代的新事物融为一体,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别离的新认识。这首诗既是乐府旧题的延续,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变革,是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分为四篇,每篇独立成篇,但在内在逻辑上又相互贯通,形成了一组小型组诗。首篇描写了火车和轮船载人远去,次篇写抵达异域后通过电报向家人报平安,第三篇写寄相片以慰离愁,第四篇写思妇欲梦佳期,但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佳期难以实现。整首诗通过这四篇的组合,展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代和现代别离的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上。不同的交通工具引发的离情别绪有着不同的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第一篇通过咏火车和轮船,展现了近代人别离的突发和浓烈。诗中提到火车和轮船的准时和迅速,与古代的车舟相比,表现出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性和强烈性。诗中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突出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和不容迟延,使得别离的痛苦更加深刻。诗中还描绘了火车和轮船的迅疾和离情的突然消失,使得别离的痛苦更加无法挽回。这与古代的慢悠悠的别离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别离之后,人们产生了相思之情。诗中提到了通过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以慰离愁的情节。这展示了科学技术的昌明和新事物对别离的缓解作用。诗中还提到了寄相片以慰离愁的情节,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别离的痛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最后一篇写思妇欲梦佳期,但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佳期难以实现。这揭示了现代人别离的困境和无奈。诗中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今别离》通过描绘火车、轮船、电报和照相等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展现了近代人别离的苦痛和科学技术的昌明。诗人将传统的游子思妇题材与现代的新事物融为一体,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别离的新认识。这首诗既是乐府旧题的延续,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变革,是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今别离》鉴赏详情»
黄遵宪,全名黄遵宪,生于1848年4月27日,逝世于1905年3月28日。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字是公度,别号是人境庐主人。他是汉族客家人,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光绪二年,他考中举人,后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在戊戌变法期间,他被任命为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黄遵宪擅长写诗,喜欢将新事物融入诗中,因此被称为“诗界革新导师”。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