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作》原文赏析

  • zài
    chāng
    zuò
  • [
    míng
    dài
    ]
    zhēn
    qīng
  • dòng
    tíng
    weì
    xià
    xiāo
    xiāng
    qiū
    shēng
  • gāo
    zhaī
    jīn
    chāng
    chéng
  • chóng
    sāng
    niàn
    jiāng
    hàn
    qíng
  • zhī
    tiān
    wài
    yàn
    shì
    cháng
    zhēng

原文: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孤独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洞庭湖畔的树叶还没有掉落,而潇湘一带的秋天即将到来。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再次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得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道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乐于长途跋涉,飞向天外呢?

注释: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潇湘:湖南省的二水名。
高斋:宽敞明亮的书斋。
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凄其:寒冷的样子。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长征:长途跋涉。 《在武昌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壮年时期离开家乡,流落江湘地区,并在秋天客居武昌时写下了这首五律诗。秋天的肃杀气氛使得作者更加思念家乡,激发了他的情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在武昌作》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客居他乡的秋天为主题,通过四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中的“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揭示了诗人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叶未下”来印证秋天即将到来的迹象。这里借用了《楚辞·湘夫人》中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内心已经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营造出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中的“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紧承首联的“秋欲生”,表达了季节变化的信号——风雨。在风雨催秋的声音中,诗人无奈地独自躺在武昌城的书斋里睡觉。这两句以高亢的韵味胜出,有着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中的“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承接了颔联的“独卧”,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六句则以江汉相连,与前半首呼应。通过高斋独卧、冷雨敲窗的描写,诗人烘托出了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将思乡之情真挚感人地抒发出来。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两句表面上是在问雁,实际上是以雁来衬托自己远离故乡、流寓江湘的感情。通过雁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的发展非常自然,从“秋欲生”到“今夜雨”,再到“独卧”,最后到“天外传来雁声”,每一联都紧密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共八句,一气呵成,既描写了景色,又抒发了情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武昌作》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徐祯卿的照片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是明代文学家,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他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徐祯卿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文而闻名,尤其以他的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而广受赞誉。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然而,徐祯卿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目前没有太多的记录和资料可供参考。因此,我们无法提供关于他出生和死亡的详细信息。

猜您喜欢

步出西阊吟

明代 徐祯卿

步出西阊里,草繁路如缕。
四望何所有,遥见丘坟郁丱丱。
悲风萧条百鸟声,寒日潜光昏黍稌。
低徊步念不自已,魂魄终当归此土。
还家语妻子,桃根摧伤李代腐。
沈吟此曲不敢尽,恐君流酸彻肺腑。

长陵西望泰陵

明代 徐祯卿

昔送宫车出,长悲西雍门。
今来寒食节,独望灞陵园。
杳杳仙城闭,萋萋封树繁。
当时侍从客,恸哭几人存。

偶见·深山曲路见

明代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