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译文:在漫长的秋夜里,长安城中的妇女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服。从香杵与锦石碰撞发出的捣衣声,能知道距离的远近,砧声一声声地传来,十分凄凉。七月初七,银河分外灿烂;八月十五,月光分外明亮。丈夫在边关,音信已经断绝,思妇夜里难寐,在鸳鸯楼上寂寞地望着天上的天狼星。
注释:捣(dǎo)衣:古人制作衣裳,先将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木杵敲打使之柔软以便缝制。
佳人:年轻美貌的女子,此泛指妇女。
锦石:精美的捣衣石。
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料。
香杵(chǔ):用香木制成的捣衣木棒。
纹砧(zhēn):有花纹的捣衣石,即上句所说的“锦石”。
近远:距离。
传声递响:砧声一声声地传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在这天夜晚渡河相会。
长河:天空中的银河。烂:灿烂。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节的时候明月满弦,月光明亮。中国古代习俗常常以中秋为佳人团圆的日子,古诗中也常用中秋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光:这里作形容词用。
蠮(yē)螉(wēng)塞:居庸关的别名,又名军都关,古时九塞之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因关上筑土室以观望,状似蠮螉用土筑起的蜂房,故称。蠮螉,是细腰蜂。
候雁:本指随节令变化而迁徙的大雁,此出代指音信。
鸳鸯楼:本指汉朝未央宫中的鸳鸯楼,这里代指捣衣女子所居住的地方。
天狼:星宿名,中国古代的人们以为此星出则有战事发生。
《捣衣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子升生活的时代是南朝齐梁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温子升在文学方面颇具才华,他擅长模仿南朝的文风,尤其是模仿南朝宋谢惠连的作品。这首诗《捣衣》就是他模仿宋谢惠连的《捣衣诗》而创作的。
温子升受到南朝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对南朝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他欣赏宋谢惠连的作品,尤其是《捣衣诗》。这首诗以描写女子捣衣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和勤劳。温子升深受启发,决定以此为蓝本,创作一首自己的《捣衣》诗。
温子升在创作过程中,努力模仿宋谢惠连的文风和表达方式。他运用了类似的诗句结构和修辞手法,力求达到与原作相似的效果。然而,他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和感悟,使诗歌更具个人特色。
通过这首诗,《捣衣》,温子升展示了他对南朝文学的热爱和对宋谢惠连的敬仰。他通过模仿创作,不仅向前辈致敬,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温子升对南朝文学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捣衣诗》创作背景详情»
怒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种交错的声音,使整个场景更加凄凉,也更加真实。
最后两句“砧声传到汉家村,村里妇女皆断肠”写出了捣衣声的传递范围之广,不仅传到了长安城中,还传到了汉家村。汉家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这里的妇女们也在为丈夫赶制戍衣。她们听到捣衣声,也感同身受,心情同样凄凉。这两句通过写捣衣声的传递,展示了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仅是城市中的妇女,连农村中的妇女也都为丈夫的离去而心碎。整个社会都被战争所笼罩,每个人都在为战争的残酷而痛苦。
整首诗通过描绘捣衣女子的凄凉情景,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诗中的意境优美,辞藻华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妇女们的心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展示了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使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作。
《捣衣诗》赏析详情»
温子升(495—547)是北魏济阴冤句人,字鹏举。据他自称,他是晋朝温峤的后裔。他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起初,他是广阳王元渊的贱客,教授王室的奴子们读书写字。后来,他在孝明帝熙平年间,通过对策考试成为高级官员,担任御史,并且台中的文书都是他写的。在孝明帝正光年间,他随同元渊镇压六镇起事,担任东北道行台郎中,负责军国文书的撰写。在孝庄帝建义年间,他担任南主客郎中,修订起居注。他还参与谋划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的事宜。但是,当尔朱兆入洛时,他为了避祸而逃匿。在孝武帝永熙年间,他再次被任命为侍读,兼任舍人。后来,他担任本州大中正。东魏时,高澄怀疑他与元仅等人谋反,将他投入晋阳狱中,最终饿死。温子升的文笔在当时已经传播到江南,并受到梁武帝的赞誉,还远传至吐谷浑。现在有《温侍读集》的明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