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原文赏析

  • guān
  • [
    táng
    dài
    ]
    yuē
  • sāng
    tiáo
    shēng
    yān
    xiāo
    guǎn
    yíng
    lóng
    shuǐ
    miào
    qián
  • zhū
    mén
    chù
    kàn
    yóu
    chūn
    yīn
    guǎn
    xián

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相关标签:讽刺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注释:
祈雨:祈求龙王降雨。古时干旱时节,从朝廷、官府到民间,都筑台或到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
“桑条”句: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
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水庙:龙王庙。
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
春阴:阴雨的春天。咽(yè):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观祈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仅仅是直接对比,而是通过描写两种不同场面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在《水浒传》民歌中,虽然也描写了旱情,但语言更加直接,对比方式更为明确。而这首诗则通过含蓄曲折的语言和对比手法,更加委婉地表达了观祈雨的感慨。

诗的首句写出了旱情的原因,紧紧抓住了春旱的特点。通过描写桑条无叶和土生烟,生动地展现了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水庙前的赛神场面,箫管迎龙的热闹景象。然而,尽管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但祈雨群众内心却是焦急的。这种对比,使诗表现出了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突然转换了场景,似乎离题,但实际上与题目有着内在的联系。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恭迎龙神,而少数豪家却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为了生计而担忧,另一方却只是担心丝竹受潮。这样的对比,暗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场面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水浒传》民歌相比,虽然主题和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此诗更加含蓄曲折,给人以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观祈雨》鉴赏详情»

李约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信息:

姓名: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

出生:不详

死亡:不详

家族背景:宗室是郑王元懿玄孙,勉子,官兵部员外郎。

画艺特长:宗室有画癖,尤其擅长精楷隶和画梅。他听说士人家中有张璪所绘的松石幛子,因此前去购买,但弱妻已将其练成衣裹。宗室只得得到两幅画作,其中一幅是双柏一石。他对此感到惋惜,并创作了《绘练记》。由于他的雅操和知名度,宗室在当时很有声望。

萧斋记:宗室的萧字是为了纪念梁朝的侍中萧子云而取的。他的壁书被李约得到,崔备为之记,而李约自己则为其赞美,并以此命名自己的斋。

参考资料:

1. 《唐书宗室世系表》

2. 《历代名画记》

3. 《宣和画谱》

4. 《图绘宝鉴补遗》

5. 《萧斋记》

猜您喜欢

赠韦况

唐代 李约

我有心中事,不与韦三说。
秋夜洛阳城,明月照张八。

岁日感怀

唐代 李约

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
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

城南访裴氏昆季

唐代 李约

相思起中夜,夙驾访柴荆。早雾桑柘隐,晓光溪涧明。
村蹊蒿棘间,往往断新耕。贫野烟火微,昼无乌鸢声。
田头逢饷人,道君南山行。南山千里峰,尽是相思情。
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裸形。相呼看车马,颜色喜相惊。
荒圃鸡豚乐,雨墙禾莠生。欲君知我来,壁上空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