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注释: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
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唐李白《明堂赋》:“采殷制,酌夏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
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双月:指火珠、月亮。满:一作“合”。
曙:天刚亮。一星:指火珠。
天净:天空明净。
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奉试明堂火珠》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时所作。在唐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和晋升的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都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作者在这次省试中,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考场氛围。他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这首诗正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可以看出他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对自己前途的思考。
这首诗被收录在《文苑英华》卷一八六中,被归入“省试”类。这说明这首诗在当时的文学界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文人们展示才华和追求功名的重要舞台,因此与科举相关的作品往往备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是唐代存世的唯一一首与省试相关的诗作。这使得这首诗更加珍贵和独特。它记录了唐代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历史,反映了当时学子们的心情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科举制度的严谨和残酷,以及学子们为了追求功名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总之,这首诗是作者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省试中所作,记录了他在考场上的心情和思考。它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历史见证,也是文学界中备受关注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学子们为之努力的追求。
《奉试明堂火珠》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唐代的诗进行解读和评价。这首诗是一首四韵诗,与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的传统不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诗中通过寥寥数句,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月与星的比喻,将明堂的火珠与天上的月亮相提并论,形容火珠的光辉如同一轮明月遗落人间,增添了夜晚的景趣。诗中还描写了火珠的光辉不减,如同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表达了火珠的珠光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表达了火珠所代表的国家强大和时代太平的意义。
这首诗虽然有宫体诗的味道,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展现了名家的气度。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这一联句历来备受关注。这联句描写了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光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在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光。后来有人将“曙后一星孤”这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明堂上的火珠的光辉,表达了火珠所代表的国家强大和时代太平的意义。同时,诗中的一联句“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也成为了后来的诗谶。
《奉试明堂火珠》赏析详情»
崔曙(?—739年),一作署,是唐朝的状元和诗人。他出生在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自幼失去双亲,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了进士第一名的成绩。在殿试中,他还作了一首名为《奉试明堂火珠》的诗。唐玄宗看到这首诗后非常赞赏,将他选为状元,并任命他为河内县县尉。
然而,可惜的是,崔曙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去世后只留下了一个女儿,名叫“星星”。人们普遍认为“曙后一星孤”是对他的预言。
崔曙是唐朝的状元,他的才华和成就备受赞赏。然而,他的生命却非常短暂,他的早逝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惋惜。他的女儿“星星”成为了他唯一的血脉传承,也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