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叹,路歧杨感悼。
王彪之(305—377)是东晋时期琅邪临沂人,字叔武,小字虎犊。他二十岁时头发和胡须已经变得皓白,因此被称为“王白须”。他是王导的从子。起初担任左著作郎和东海王的文学官职。后来历任侍中、廷尉,转任会稽内史,居住在会稽郡八年。他豪右敛迹,吸引了三万余人归附他。当时大司马桓温势力强大,王彪之力阻桓温夺取帝位,因此被免去官职。后来他又恢复了仆射的职位。桓温将废除海西公的地位,命令王彪之制定仪制。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去世,王彪之被迁任尚书令。他与谢安共同掌握朝政,最终官至光禄大夫。王彪之精通经传,熟悉历史故事,常常引用来确定朝廷的礼仪。他所记录的仪规被收藏在青箱中,世代相传,被称为“王氏青箱学”。他有一部文集,但已经失传。
十月之交,北风其凉。
山川悠远,何人不将。
泉流既清,维舟方之。
兄及弟矣,远于将之。
蒹葭苍苍,淮水汤汤。
之子于归,我心忧伤。
瞻望兄兮,陟则在巘。
不远伊迩,爱而不见。
英英白云,悠悠我心。
子惠思我,怀之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