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则在我。
彼璞之弃,我责之隋。
为瑚为琏,如珪如璋。
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槿实。
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王炎午(1252-1324),初名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江西安福舟湖(今洲湖)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读书,曾专注于《春秋》研究。在咸淳甲戌年(1274年),他考取了中大学上舍生的职位。
当临安陷落时,王炎午前往拜访文天祥,并慷慨解囊,捐助勤王军饷。文天祥将他留在幕府,而王炎午则因母亲生病而返回家中。后来,文天祥被俘,他特地撰写了一篇生祭文以鼓励文天祥在死亡面前坚定不移。
在元朝统治下,王炎午闭门不出,专心致志于诗文创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炎午。他所著的作品被命名为《吾汶稿》,以表达他不愿意在异代效命的意愿。
王炎午于泰定元年(1324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南宋书》和《新元史》都有关于他的传记记载。目前,只存有他的一首词作,收录在《元草堂诗馀》卷下。